茶园
岭根闻犬吠,上到野人家。
山晚月有色,天寒梅未花。
蔬园依水石,茅屋带烟霞。
何物堪留客,烹茶成雪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岭南的山间听到远处传来的狗叫声,于是顺着声音来到了一户山间人家。太阳即将落山,月亮渐渐显现出它的光彩;天气寒冷,梅花还未盛开。这户人家的菜园紧挨着溪水和小石头,而茅草房则在烟雾和晚霞中若隐若现。用什么能留住客人呢?当然是煮上一壶山茶,让它与雪片般的茶叶共舞。
去完善
释义
《茶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里给出每句的注释:
1. 岭根:山的边缘部分。
2. 犬吠:狗叫声。
3. 上到:登上。
4. 野人:田野中的人家。
5. 月有色:月色明亮。
6. 梅未花:梅花还未盛开。
7. 蔬园:菜园。
8. 水石:水源和水流经过的地方。
9. 茅屋:用茅草做屋顶的房屋。
10. 烟霞:烟雾和云霞。
11. 何物:什么事物。
12. 堪留客:可以招待客人。
13. 雪芽:指茶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恬淡的乡村田园生活画卷。诗人以岭根、野人、山晚、月、天寒、梅、蔬园、水石、茅屋、烟霞等元素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简单、纯朴和美好。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精细描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田园气息。
诗中,诗人从听觉(闻犬吠)到视觉(月到山晚)再到触觉(天寒梅未花),多方面地表现了自己在茶园中的所见所感。此外,诗人还通过“蔬园依水石,茅屋带烟霞”两句诗,展现了乡村生活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以及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最后,诗人用“何物堪留客,烹茶成雪芽”这两句诗作为结尾,巧妙地表达了茶农的热情好客以及他们辛勤劳作的成果——烹茶待客。整首诗语言清新,形象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茶园》是宋代诗人留元崇的一首描绘茶园景象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具体时间无法确定,大约在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在这个时期,茶文化在中国已经非常发达,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留元崇作为一位宋代文人,他的诗才横溢,作品以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琐事为主。他在《茶园》这首诗中,通过对茶园景象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自己生活环境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富足,茶园也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创作《茶园》的时期,中国正处于北宋时期,这是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虽然宋朝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政治上却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北方的辽国和金国对宋朝构成了威胁,而内部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这些时代背景都可能对留元崇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使他更加珍视和平稳定的生活,也使得他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充满敬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