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又题卓锡泉

标题包含
又题卓锡泉
吾师知地脉,杖锡此间卓。 分占神仙囿,敲出清泠玉。 锡飞已乘龙,泉洁可饮鹤。 林下几寒暑,池中不盈涸。 木石常借润,瓶罂随量足。 池无汲绠线,逗引走修竹。 渴心生尘埃,对此惬所欲。 洗耳听松音,潄齿汲山绿。 更携一壶归,为浣众生浊。 遥愧山中人,四时自斟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的老师了解地理脉络,在这里他拿着锡杖。 分别居住在神仙的花园里,击打出清冷如玉的水滴。 锡杖已经随着神龙腾空而起,清泉可供仙鹤饮用。 在树林之下度过了几个春夏秋冬,池塘的水从来不满也不干。 树木和石头常常借用湿润的空气,瓶子和罐子随时可以装满水。 池塘里没有绳索和水桶,只有青翠的竹子在水边摇曳。 口渴的时候心中的尘埃都会消失,面对这样的美景非常满足。 聆听松树的音符,漱口水都是山间的绿色。 再带一壶回家,为了洗去众生的浑浊。 远远地羡慕山里的人,他们四季都可以自己品尝美好的事物。
去完善
释义
1. 卓锡:指僧人出行时的拐杖顶端系有锡环,走动时发出响声,也称作“禅杖”。 2. 杖锡:这里是用杖击地以掘井水的意思。 3. 囿:指园林或墓地。这里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 4. 清泠玉:形容泉水清澈透明如同玉石一般。 5. 锡飞:比喻离开此地。 6. 可饮鹤:表明泉水质好,连仙鹤都喜欢饮用。 7. 池中不盈涸:表示泉眼处的水不会满溢也不会干涸。 8. 木石常借润:树木石头都依赖于泉水来保持湿润。 9. 瓶罂:指盛水的器皿。 10. 汲绠线:汲水用的绳子。 11. 修竹:茂密的竹子。 12. 洗耳听松音:通过清洗耳朵来静心倾听松林中的风声。 13. 潄齿汲山绿:漱口用山中泉水,强调泉水的清洁度。 14. 一壶归:带着一葫芦清泉回家。 15. 为浣众生浊:用清泉洗净众生的烦恼和尘垢。 16. 四时自斟酌:一年四季自己享受清泉带来的快乐。
去完善
赏析
《又题卓锡泉》是南宋诗人留元崇的一首五言诗。全诗以赞颂“卓锡泉”为主题,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现出禅宗佛法的清静无为的思想内涵。 首联,“吾师知地脉,杖锡此间卓。”这里,诗人把“卓锡泉”喻为自己的导师,用“杖锡”形象地描绘了泉水在地理脉络上的卓越位置。强调了这个泉水与众不同之处,凸显其珍贵的性质。 颔联,“分占神仙囿,敲出清泠玉。”这两句是对卓锡泉水质的赞美,形容泉水如同神仙的府邸,清澈见底,如同碧绿的玉石。比喻奇特,增强了诗的想象空间。 颈联,“锡飞已乘龙,泉洁可饮鹤。”这两句则描绘了卓锡泉四周的环境,写出了泉水静谧且洁净,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尾联,“遥愧山中人,四时自斟酌。”诗人在这里则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表达了对于山居生活的向往与无奈。整首诗充分展现了卓锡泉的美景,并借此抒发自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又题卓锡泉》是南宋诗人留元崇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卓锡泉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据史书记载,留元崇生活在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这个时期的南宋政权偏安江南,社会相对稳定,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在这个时期,诗人游历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接下来,我们来关注一下诗人留元崇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的人生际遇。留元崇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他在文学、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然而,他的一生并不平坦,曾数次遭受政治迫害。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热爱生活,追求真理。这种人生态度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最后,我们要了解一下与诗人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南宋时期,虽然政治中心南移,但儒家文化的影响依然深远。在这个时期,诗歌创作非常活跃,许多著名诗人如陆游、辛弃疾等都活跃在这个时期。这些诗人的作品主题广泛,形式多样,展现了南宋诗坛的繁荣景象。此外,这个时期的佛教文化也相当发达,许多著名的禅宗寺庙都建于此时。这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使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