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
看书爱幽寂,结宇青冥间。飞泉引风听,古桂和云攀。
地深草木稠,境静鱼鸟闲。阴气晚出谷,朝光先照山。
有时独杖藜,入夜犹启关。星昏归鸟过,火出樵童还。
神体自和适,不是离人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喜爱宁静读书时,在苍茫天地筑庐。聆听泉水随风吟唱,攀爬着古老桂树的云端。
地里深深草木茂密,生活境界清朗闲适。傍晚谷间凉意袭来,清晨阳光最先洒满山间。
有时会独自拄着藜杖,深夜仍会打开门户。夜色昏暗中群鸟归巢,打柴童子燃着火把归来。
内心与自然契合舒适,并未远离人间烟火。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长孙佐辅:唐朝诗人,具体生卒年不详。
2. 青冥:青天,指天空。这里指山中静谧的环境。
3. 飞泉引风听:形容泉水流动的声音如风吹过,给人以宁静之感。
4. 古桂和云攀:描述了攀援云雾缭绕的古桂树的情景。
5. 地深草木稠:地势偏远,树木茂盛。
6. 境静鱼鸟闲:环境静谧,鱼儿和鸟儿都显得悠闲自在。
7. 阴气晚出谷:傍晚时分,山谷中的湿气上升。
8. 朝光先照山:早晨的阳光首先照耀在山上。
9. 杖藜:扶着藜做的拐杖。杖,拄着;藜,一种草本植物,此处指用藜制作的拐杖。
10. 入夜犹启关:夜晚还要开门。形容这里的居民生活安宁,晚上无需关闭门户。
11. 星昏归鸟过:夜幕降临,归巢的鸟儿飞过星空。
12. 火出樵童还:砍柴的儿童带着火种回家。
去完善
赏析
《山居》是一首描绘诗人独居山林、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歌。诗人通过营造清幽的环境、描写丰富的自然景象以及表现自己的生活情态,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首联“看书爱幽寂,结宇青冥间”,以诗人的读书偏好开篇,点明诗人喜好寂静的生活环境,而他的住所就位于这样的环境中。首句已传递出诗人的性格特点和生活追求。
颔联“飞泉引风听,古桂和云攀”,描绘了诗人身处的环境景致:飞瀑流水之声引人聆听,古老的桂树与云雾相连,仿佛在云端攀登。这两句不仅表现出诗人所处环境的静谧,也反映出诗人内心世界的宽广与超脱。
颈联“地深草木稠,境静鱼鸟闲”,描述了山中景物丰富而和谐的生态状况。草木茂盛,鱼鸟悠哉,体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及其带给人们的宁静感。
尾联“神体自和适,不是离人寰”,表达了诗人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以及与世俗的远离。虽然诗人居住在深山之中,但他的精神世界与自然相融合,充满生机与活力。这表明诗人隐居并非与世隔绝,而是以此达到心灵的和谐与自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居》是唐代诗人长孙佐辅创作的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世纪中叶的盛唐时期。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力强大,文化繁荣,诗歌发展达到了高峰。
长孙佐辅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并不如意。他虽出身贵族,但家道中落,仕途坎坷。他曾尝试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这种生活经历使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问题,同时也激发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在《山居》这首诗中,长孙佐辅通过对山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渴望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这首诗的意境宁静、超脱,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