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剑风土
瞰水比连阁,开山上下庐。
四时篁有笋,两岸鳝多鱼。
白苎男抽剥,新丝女卷舒。
吾曹嗟跋涉,不合早看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楼阁上俯瞰流水,山水间有上下相间的房屋。四季之中竹林生出嫩笋,两岸的黄鳝和鱼儿丰富繁多。男人们忙着剥下白色苎麻,女人们则一边织着新丝线一边卷起舒展开来。我们这些忙碌的人啊,叹息于生活的艰辛,可惜没有早点读到这美丽的诗篇来慰藉心灵。
去完善
释义
1. "瞰水":俯瞰之水,指代江景或河景。
2. "比连阁":紧挨着的楼阁,即江边相连的亭台楼阁。
3. "开山":开辟山道,这里形容在山中建立居所。
4. "上下庐":上下的房子,即山上山下都有住所。
5. "四时":四季。
6. "篁":竹子,特指竹笋。
7. "白苎":白色苎麻,一种作物。
8. "抽剥":抽芽生长。
9. "新丝":新的蚕丝。
10. "卷舒":收放,这里指编织丝绸的动作。
11. "吾曹":我们这些人。
12. "嗟跋涉":感叹路途遥远艰辛。
13. "合":应该,表示理应如此。
14. "早看书":早日阅读诗书,意指求取功名。
去完善
赏析
《建剑风土》是宋代诗人陈藻的一首描绘建州(今福建南平一带)自然风光和民间生活的诗。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建州地区的山水、植物、动物和人类活动。
首先,诗人通过观察建州的山水景色,描述了连阁(楼阁相连的建筑群)和水乡风光。接着,通过对山上庐舍的描绘,表现了山区民居的特点。
在第二联中,诗人进一步描写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四时篁有笋”是说竹林四季都有竹笋生长,体现了竹子的旺盛生命力;而“两岸鳝多鱼”则描绘了河流两岸水产资源的丰富,反映出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三联通过描写男女老少的劳动生活场景,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白苎男抽剥”是说男子正在辛勤地剥去苎麻的皮,制作麻布;“新丝女卷舒”则描绘了女子在忙碌地整理刚缫出的蚕丝,准备织成绸缎。这两句诗形象地展示了当时建州地区的农耕文化和手工业生产。
最后,诗人感叹自己的奔波劳碌,希望早日能静下心来读书学习。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建州的风土人情,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优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建剑风土》是宋代诗人陈藻的一首描绘福建地区风土人情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中国南方地区相对安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尤其是福建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贸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陈藻作为一位有抱负的知识分子,他关注社会民生,热爱家乡的风土人情。他游历了福建的许多地方,亲自体验了当地的山川风貌、风俗民情。在这个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创作这首《建剑风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建剑风土》中,陈藻通过对福建地区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福建人民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这首诗既是一首赞美福建地区美丽风光的诗篇,也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怀的抒情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