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尤溪补陀岩

标题包含
尤溪补陀岩
岩下溪声倾法雨,岩头云树耸华冠。 游人不入普门境,只作青山绿水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脚下小溪的声音仿佛在倾诉佛法,山顶上的云朵和树木就像华丽的王冠。游客们没有进入普门仙境,只是把它当作青山绿水的美景欣赏。
去完善
释义
1. 尤溪:位于福建省东南部的一条河流。 2. 补陀岩:福建省尤溪县的一座古刹名寺。 3. 释慧空:南宋末年福建地区的一位高僧,该诗为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4. 法雨:佛教用语,指佛陀教法的滋润。 5. 华冠:华丽的帽子,这里用来形容云雾缭绕的树木景象。 6. 普门:佛教术语,意为广大的境界,泛指佛家净土。 7. 青山绿水:借指美好的自然景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释慧空在游览福建尤溪的补陀岩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补陀岩周围的景色和意境,通过山岩下的溪流、山岩上的云树以及游人对此地的不同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佛教信仰的崇敬。 首句“岩下溪声倾法雨”中的“法雨”指的是佛法如雨,滋润众生。诗人以“倾法雨”来形容岩下的溪声,表达了溪水声如同佛法般令人洗涤心灵的感觉。次句“岩头云树耸华冠”中的“华冠”是指美丽的花朵或装饰,这里用来形容岩头上的云树,形象地展示了云树在山顶上傲然挺立的姿态。 第三句“游人不入普门境”中的“普门境”指代观音菩萨的普渡之门,意味着一种慈悲的境界。这句诗表明,虽然游客们身在补陀岩周围的美景之中,但他们并没有领略到这里的深层内涵,没有进入观音菩萨普渡众生的境界。最后一句“只作青山绿水看”是对游人眼光浅薄的一种反讽,暗示他们仅仅看到了青山绿水的表面,而没有体会到其中的深刻寓意。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禅宗及生命哲学的理解和领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尤溪补陀岩》是宋代诗僧释慧空创作的一首描绘补陀岩美景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1279年,即宋朝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诗僧们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他们对佛法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感悟。 在创作这首诗时,释慧空正处于人生的中年阶段,他在年轻时就已经成为了一位著名的诗僧,凭借着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他的诗歌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可。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补陀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和生命之意义的深刻体验。 在释慧空生活的时代,宋朝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崇尚隐逸生活,他们常常通过游山玩水、吟诗作画来抒发自己的情怀。释慧空作为一位诗僧,也不例外。他经常在闲暇之余游览名山大川,寻找灵感,创作了许多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他的才情,也体现了他对禅宗思想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