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六月十八日作

标题包含
六月十八日作
三伏已过,九夏欲宾秋。 月林疏梧响,露圃幽花稠。 故人有晁子,高諠今前修。 胜地能馆我,衰疾於焉瘳。 山寂便午憩,井冽共晨滫。 坟素共偃蹇,几杖亦夷犹。 嗟哉作田苦,斛水车轮抽。 暮歌宛如笑,达旦不肯休。 新谷幸稍登,惧贻晚禾忧。 安得盪尘壒,倒卷天河流。 生意浃万物,仁风扇九州。 老余亦苏醒,翛然脱笼囚。 眷言南山曲,仙袂追浮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壁(1085年-1145年),字季章,号雁湖居士,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是北宋著名文人李格非的儿子,与李清照是兄妹关系。 李壁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年轻时便已名...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三伏天已过,初秋即将来临。 月光洒在稀疏的梧桐树上,发出沙沙的声音;露珠凝结在花园里,使花儿显得更加茂盛。 老朋友中有位姓晁的朋友,如今已远离喧嚣,过着简朴的生活。 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招待我,使我身心愉悦,病痛似乎都减轻了。 中午在山中安静地休息,清晨用清冽的井水煮汤。 在书房里徜徉,欣赏着古书,享受着悠闲的时光。 唉,农人的辛苦劳作,从早到晚,忙碌不堪。 夜幕降临,田间传来欢声笑语,直到天明也不停歇。 今年的稻谷收成不错,但担心晚稻的丰收情况。 如何能让天空中的乌云消散,让天河的水倒流,滋润万物呢? 这样万物都会焕发生机,仁爱之风将会吹拂整个中国。 让我这个老人也能振奋精神,悠然自得,仿佛从笼子里解脱出来一样。 想到那遥远的南山深处,好像有一位仙人正在那里等候着我。
去完善
释义
1. 三伏已过,九夏欲宾秋:三伏,指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九夏,指夏季的九月。这句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2. 月林疏梧响,露圃幽花稠:疏梧,指枝叶稀疏的梧桐树;露圃,指清晨带着露水的花园。这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月光透过树叶洒在梧桐树上,露水凝结在花朵上。 3. 故人有晁子,高諠今前修:故人,指老朋友;晁子,指北宋诗人晁补之;高諠,指高尚的情操。这句表示作者与晁补之有着共同的志趣和高尚情操。 4. 胜地能馆我,衰疾於焉瘳:胜地,指环境优美的地方;馆,指留宿;衰疾,指年老多病;瘳,指病愈。这句意思是作者在美景之中得到休息,身体的疾病逐渐好转。 5. 山寂便午憩,井冽共晨滫:山寂,指山中寂静的环境;井冽,指清冽的泉水;晨滫,指早晨洗漱。这句描述了作者在山中度过宁静的午后时光,用清冽的泉水洗脸漱口。 6. 坟素共偃蹇,几杖亦夷犹:坟素,指古代的典籍;偃蹇,指高高直立的样子;几杖,指茶几和手杖。这句意思是作者与古籍为伴,悠然自得地度过时光。 7. 嗟哉作田苦,斛水车轮抽:嗟哉,表示感叹;作田,指耕作农田;斛水,指一斛之水;车轮抽,指用牛车从田间运水。这句感叹农耕的辛苦,用水车从田间运送一斛水。 8. 暮歌宛如笑,达旦不肯休:暮歌,指傍晚时分的歌声;达旦,指直到天亮。这句描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唱歌欢笑,一直劳作到天亮。 9. 新谷幸稍登,惧贻晚禾忧:新谷,指刚刚收获的稻谷;稍登,指稍微增加;贻,指给予;晚禾,指晚稻。这句表示庆幸今年稻谷收成较好,但担心晚稻的收成。 10. 安得盪尘壒,倒卷天河流:安得,表示如何才能;荡荡,指清除;尘壒,指尘埃;倒卷,指倒流。这句表达了作者希望能涤荡世间尘埃,让天河的水倒流,以洗涤世间的污秽。 11. 生意浃万物,仁风扇九州:生意,指生机;浃,指渗透;仁风,指仁爱的风气;扇,指传播。这句表示希望仁爱之风能吹拂整个中国,使万物充满生机。 12. 老余亦苏醒,翛然脱笼囚:老余,指作者自己;苏醒,指清醒;翛然,形容无拘无束的样子;脱笼囚,指摆脱束缚。这句表示自己在这美好的环境中也变得清醒起来,无拘无束地生活。 13. 眷言南山曲,仙袂追浮丘:眷言,表示怀念;南山,指作者所在的南岳衡山;仙袂,指仙人飘动的衣袖;浮丘,指传说中的仙人浮丘公。这句表达作者对南山的思念之情,希望自己能像仙人一样逍遥自在。
去完善
赏析
《六月十八日作》是南宋诗人李壁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以“三伏已过,九夏欲宾秋”开篇,点明了时间背景——夏天即将结束,秋天即将来临。接着,诗人描绘了周围环境的静谧和美丽:“月林疏梧响,露圃幽花稠。”月光洒在树林中,稀疏的梧桐叶沙沙作响;露水滋润着花园,各种鲜花繁茂盛开。这种宁静美好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故人晁子,以及他们曾经的高谈阔论。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自己在这个美丽的景地受到了款待,使得他疲惫的身躯得到了恢复。在这宁静的山谷中,诗人度过了中午的休息时光,品尝了清晨甘甜的井水。与此同时,他也翻阅了许多古籍,与知己好友交流心得。在这里,诗人感受到了生活的宁静和美好。 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沉浸在安逸的生活中。他关注到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尤其是“嗟哉作田苦,斛水车轮抽”,农民在田间劳作时,为了浇灌田地,不得不抽取河水,付出了极大的艰辛。他们的歌声在傍晚响起,犹如欢笑,但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早上。这让诗人感慨万分。 面对农民的困境,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改变这个现实。他幻想自己能够“倒卷天河流”,像古代神话中的英雄一样,改造世界。他希望社会充满仁爱,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而他自己,也仿佛从束缚中解脱出来,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最后,诗人表达了向往自由、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他希望自己能够像古人那样,遨游山水之间,追寻那逍遥自在的生活。这首诗歌,既有对现实的关注和忧虑,又有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充分展示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人文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六月十八日作》,是南宋文学家、诗人李壁在公元1190年所创作。李壁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斗争激烈,民族矛盾突出的时代。他在当时担任尚书郎等职务,积极参与朝廷政务,但由于政坛的复杂性,他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内外交困,一方面要面对金国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又要处理国内的政权纷争。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壁对于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虑。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思考,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他用诗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展现了其作为一个文人的责任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