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湖二首 其一
藻荇连延十亩余,从来佳致与人俱。
水禽扑碌时惊枕,城月朦胧当画图。
莫去渚兰留作珮,剩栽洲橘遣为奴。
从今杖屦频来往,乞与嘉名唤雁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水草连绵超过十亩,美好的景致一直陪伴着人们。水鸟时不时地扑腾着翅膀惊醒酣睡的人,城中的月亮朦胧如画。不要去采摘水边的兰花作为饰品,剩下的橘子树可以种在沙洲上。从今往后,我们可以常常拄着拐杖、穿着草鞋来到这片美丽的地方,赋予它一个美丽的名字——雁湖。
去完善
释义
1. 藻荇:这里指水草。
2. 扑碌:这里形容水鸟在水面上拍打翅膀的样子。
3. 朦胧:这里指月光不明亮。
4. 渚兰:一种水生植物,也叫泽兰。
5. 洲橘:生长在湖洲上的橘子树。
6. 奴:这里指柑橘树的果实。
7. 杖屦:这里是用拐杖和鞋子比喻行走。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雁湖”为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水乡景象。在诗中,“藻荇连延十亩余,从来佳致与人俱。”描绘了湖水、水草相连的景象,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水禽扑碌时惊枕,城月朦胧当画图。”则以水禽飞起、月光朦胧的画面,呈现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图。
接下来,“莫去渚兰留作珮,剩栽洲橘遣为奴。”诗人通过对洲上兰花的保护和对洲上橘树的栽培,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最后,“从今杖屦频来往,乞与嘉名唤雁湖。”意味着诗人将频繁往来于这片美丽的湖畔,并希望能赋予它一个美好的名字——雁湖。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雁湖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诗人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雁湖二首 其一》是南宋诗人李壁于庆元年间(1195-1200年)创作的一首诗。此时他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身处官场,却对政治失意、民生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首诗歌颂了大自然的壮美与宁静,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在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历史的转折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民不聊生。作为南宋的一位文人,李壁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忧虑。然而,他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改变这一切,只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诗歌创作之中。在这首诗中,他以雁湖的美景为背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