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容南韦中丞
普宁都护军威重,九驿梯航压要津。十二铜鱼尊画戟,
三千犀甲拥朱轮。风云已静西山寇,闾井全移上国春。
不独来苏发歌咏,天涯半是泣珠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普宁地区守卫军队的威严庄重,他们的船只遍布重要渡口。在这支队伍中,有十二名勇武之士手握利器,三千名士兵披坚执锐紧随其后。天下太平,曾经的敌人已经成为过去,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一片繁华景象。他们不仅帮助民众度过困境,还为百姓带来欢乐,令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之动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赠:这里指写诗赠送给某人。
2. 容南:古代地名,位于现在的中国广东省南部地区。
3. 韦中丞:韦氏某位担任中丞的官员,具体名字不详。
4. 普宁:古代地名,位于现在的中国广东省揭阳市。
5. 都护军:一种军事组织,主要负责边疆地区的防御任务。
6. 九驿梯航:形容交通繁忙的场景。
7. 压要津:指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
8. 十二铜鱼:这里的“十二”表示数量众多,“铜鱼”是指古代的铜制鱼形符信,象征着权力与地位。
9. 尊画戟:画戟是一种古代的兵器,此处用来形容军威强大。
10. 三千犀甲:形容军队规模庞大。犀甲是指用犀牛皮制作的铠甲,象征坚固和防护力强大。
11. 朱轮:古代高官所乘的马车,车轮涂红,显得华贵。
12. 西山寇:比喻已经平息的战乱。
13. 闾井:泛指民间。
14. 上国春:描述国家的繁荣景象。
15. 不独来苏发歌咏:这句诗赞美韦中丞治理有方,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从而激发诗人创作诗歌的热情。
16. 泣珠人:这里比喻百姓对韦中丞的感激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赠容南韦中丞》这首诗歌颂了韦中丞作为地方长官的英勇善战、治理有方以及他的威严与声望。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比喻,生动地描绘出韦中丞指挥军队的雄壮景象和他治理地方的成就。在“风云已静西山寇,闾井全移上国春”这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战争平息、百姓安居乐业的喜悦和赞许。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韦中丞的不胜赞美,认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更是一位能拯救百姓疾苦的英雄。总的来说,这是一首充满力量和豪情的诗歌,展现了诗人对于韦中丞的深深敬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容南韦中丞》是唐代诗人陈陶的作品,创作于唐末五代时期。这一时期的诗人往往经历了社会动荡和战乱,对人生和世事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在这个时期,陈陶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在岭南地区生活过,见识了当地的风光和风土人情,这使得他在诗中能够生动地展现南方的风情特色。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体现了他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度思考。
这个时期的唐朝已经进入了衰落阶段,政治腐败、军事失利、经济凋敝等现象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陈陶以他的诗篇反映了民间的疾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首《赠容南韦中丞》便是他对在任的韦中丞表示敬意的同时,也通过描绘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和平与宁静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