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陈侯竹亭
曾向幽亭一榻分,清风满座绝尘氛。
丹山凤泣钩帘听,沧海龙吟对酒闻。
漠漠瞑阴笼砌月,盈盈寒翠动湘云。
岁寒高节谁能识,独有王猷爱此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和幽静的小亭子分享一张床,那里充满了清风,没有任何世俗尘埃。在门帘旁倾听丹山的凤凰哭泣,对着酒坛吟唱如海的龙的哀鸣。薄薄的夜幕覆盖了台阶上的月亮,晶莹剔透的寒气使湘云舞动。在严寒中,高尚的品质无人能识,只有王猷喜爱这种品质。
去完善
释义
1. 题:题目,通常点明诗的主题。
2. 陈侯:这里指友人陈侯。
3. 幽亭:清幽的亭子,隐含远离尘世之意。
4. 榻分:榻,床铺;分,分享。这里意为与友人共享床铺,意指共度时光。
5. 清风:清新的微风。
6. 满座:整个座位都感受到。
7. 尘氛:尘埃和浊气,这里指世俗纷扰。
8. 丹山凤泣:丹山,神话中凤凰诞生的地方;泣,哭泣。这里用以形容声音悲切。
9. 钩帘:窗帘的形状像挂钩一样,故称钩帘。
10. 沧海龙吟:沧海,大海;龙吟,龙在深渊发出的声音。这里用以形容深沉而宏大的声音。
11. 漠漠:弥漫的样子。
12. 瞑阴:阴暗的天色。
13. 砌月:台阶上的月光。
14. 盈盈:繁茂的样子。
15. 寒翠:寒冷的绿色,这里指竹子。
16. 动湘云:湘云,湘江边的云彩。这里的意思是竹子的影子随着风吹而动,宛如湘江边的云彩。
17. 岁寒:冬天的寒冷。
18. 高节:高尚的品格。
19. 王猷:人名,这里指喜爱竹子的人。
20. 此君:这里是竹子的一种尊称。
去完善
赏析
《题陈侯竹亭》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在一个优雅宁静的竹亭中的所见所感。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修辞手法,展现了竹亭周围的景色和氛围。同时,诗人通过对陈侯的赞美和对竹子的独特理解,传达了“岁寒高节”的品质追求。
首联“曾向幽亭一榻分,清风满座绝尘氛。”诗人用“一榻分”来形容他与陈侯共享竹亭空间的亲密友谊,同时也表达了对清幽环境的欣赏。而“清风满座”则形象地描绘了竹亭四周环境的清新与宁静。
颔联“丹山凤泣钩帘听,沧海龙吟对酒云。”这两句是诗人对景致的想象和联想。诗人通过“丹山凤泣”和“沧海龙吟”的形象,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营造了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氛围。同时,这两句也表达了诗人与陈侯在竹亭中对酒的欣赏和欢愉。
颈联“漠漠瞑阴笼砌月,盈盈寒翠动湘云。”这一联诗描述了竹亭周边的夜景。诗人用“漠漠瞑阴”和“盈盈寒翠”来形容夜晚的竹林,展现了一幅静谧而又美丽的画面。同时,诗人还通过“笼砌月”和“动湘云”的描绘,强调了竹子在月色下的美感,以及风吹竹叶时带来的动感。
尾联“岁寒高节谁能识,独有王猷爱此君。”这是全诗的点题之笔,也是诗人对竹子品质的赞美。诗人以“岁寒高节”来形容竹子的坚韧和高尚品质,同时也借用了王羲之爱竹的典故,表达了只有具有高尚品质的人才能欣赏和理解竹子的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陈侯竹亭》是牟融的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五言诗。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代后期,具体时间无法确定。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许多文人墨客选择了归隐田园的生活,以此逃避现实的纷争。
牟融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才华横溢,但在官场上并不得志。他曾担任过小官职,后因不满官场腐败和黑暗而辞官回乡。在回乡期间,他结识了陈侯这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陈侯也是一个热爱山林生活的人,他在自家竹亭里招待牟融,两人一起欣赏美丽的竹林景色,品味悠闲的田园生活。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逐渐衰退,政治腐化严重,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选择隐居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牟融在这首诗中,通过对陈侯竹亭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