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山房壁
珠林春寂寂,宝地夜沈沈。
玄奥凝神久,禅机入妙深。
参同大块理,窥测至人心。
定处波罗蜜,须从物外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珠林在春天的寂静中,宝地在夜晚的深沉中。在这幽深的世界中,精神得到凝聚,禅修的机锋妙不可言。领悟宇宙的大道,观察人性的深处。到达彼岸的智慧,需要跳出尘世去追寻。
去完善
释义
1. 珠林:这里比喻珍贵的树林,可能指的是山房的周围环境。
2. 宝地:指此处地势独特,具有特殊的价值。
3. 玄奥:指深奥的哲理或学问。
4. 禅机:佛教术语,是指禅宗所说的直指人心的灵机和智慧。
5. 参同:全句意思是通过观察、学习大自然来理解宇宙的基本原理。
6. 大块理:源自《庄子·知北游》中“天地之大化”的概念,意为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律。
7. 窥测:暗中推测、揣度。
8. 至人:指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9. 波罗蜜:即彼岸,佛教术语,指超越世俗的境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题山房壁》,作者是牟融。诗中描绘了山林寺庙的静谧景象,并在这种环境中静心凝神,体悟禅机的深度和奥秘。通过对比大自然与人的内心世界,诗人表达了修行成佛必须超越世俗纷扰的观念。
首联“珠林春寂寂,宝地夜沉沉”,描述了春天的山林寺庙宁静而富饶的景象。珠林是指山间植被繁茂,春寂寂则是凸显了山间的静谧氛围;宝地则象征了佛家净地,夜晚深沉更显其神圣庄严。
颔联“玄奥凝神久,禅机入妙深”,表现了诗人在此环境中集中精神、深入领悟佛法的奥妙。玄奥一词寓意佛教教义的高深莫测,凝神则表现诗人专注修持的精神状态;禅机则是佛教中的神秘机缘,妙深则形象地描绘出它的深邃难解。
颈联“参同大块理,窥测至人心”,诗人通过与大自然的相互印证,体会宇宙间普遍的真理,以及人类内心最崇高的情感。参同表示对比参照,大块理即自然法则;窥测意味着逐渐了解,至人心则是人类心灵的最深处。
尾联“定处波罗蜜,须从物外寻”,阐述修行达到波罗蜜的境界,需要跳出红尘俗世的纷扰。定处指的是修行的最高境界,波罗蜜是佛教所说的达到涅槃彼岸的方法。物外寻表明诗人认为要想实现精神的解脱和提升,必须摒弃物质诱惑,寻找内心的安宁。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山间寺庙的描绘,引导读者感悟禅意的深厚和佛法的真谛,展现出作者对人生哲学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山房壁》是唐代诗人牟融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中期,大约公元750年左右。在这一年代,唐朝正处于繁荣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艺术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这段时间里,牟融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他的人生经历了不少曲折。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种种原因辞官归隐,过上了田园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了许多地方,结交了许多朋友,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这些经历都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题山房壁》这首诗中,牟融以山房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他以自然的景象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牟融个人的心境,也折射出当时文人雅士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