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碧岩泛舟至黄龙洞
登山兴固佳,看山致亦好。舟中望青弁,四面云林绕。连峰若点黛,历历媚春晓。著屐重探幽,一步一回眺。湖田翠欲流,白波际天表。想见底定初,兹山亦浮岛。载造龙洞前,端倪不可道。石楼耸亭亭,中空类房窔。下有无底谷,直落万丈杳。当年龙欲飞,裂山试鳞爪。巨石遭掀腾,䃔然自相嬲。至今犹拄撑,竛竮若将掉。向非龙所为,人力讵施巧。我欲窥其渊,股栗神魂悄。侧闻岁暵时,甘澍每协祷。多恐幽深中,仍护颔下宝。安得鞭起之,为余种瑶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爬山确实很愉快,欣赏风景也很好。在船上眺望青山,四周都是云和林。连绵起伏的山峰像点着黛色,在明媚的春天里显得美丽动人。穿上木屐再次探寻幽境,每一步都要回头看看。湖水翠绿的就像要流动一样,与天空相接的白浪如此壮观。可以想象到这个山的底部,曾经也是一片浮动的岛屿。来到龙洞前面,看到奇妙的景象。石楼高高耸立,中间是空的,就像房子的地下室。下面是无底的峡谷,一直延伸到无底的深渊。很久以前龙想要飞走,试着撕裂山脉展示它的爪子。巨大的石头被掀翻,孤独的相互纠缠。到现在还像是要掉下来似的,摇摇晃晃。如果不是龙造成的,人力怎么能施展这样的技巧呢?我想看看峡谷的深处,但是感到害怕和恐惧。听说在干旱的季节,人们经常来这里祈祷雨水。恐怕在这深邃的地方,仍然隐藏着珍贵的宝藏。怎么才能用鞭子把它赶出来,为我种下瑶草呢?
去完善
释义
1. 碧岩:位于浙江金华市北郊。
2. 黄龙洞:即金华山双龙洞。
3. 青弁:山名,位于江西南丰县西南,此处借指碧岩附近的其他山峰。
4. 看山致:欣赏山景的情趣。
5. 点黛:形容山峦起伏如美女的眉毛。
6. 著屐:穿上木屐,指徒步爬山。
7. 翠欲流:形容湖水翠绿,仿佛要流淌出来。
8. 白波际天表:白色的波浪与天际相连。
9. 底定初:起源之初。
10. 兹山:此山,即碧岩。
11. 载造:到达。
12. 端倪:迹象,征兆。
13. 石楼:石屋,此处指黄粱洞洞口的石室。
14. 房窔:房屋的内室。
15. 无底谷:即黄粱洞,因洞内谷底幽深不见底而得名。
16. 鳞爪:龙的鳞片和爪子,这里用来描述被龙撕裂的岩石。
17. 䃔然:隆起的岩石。
18. 自相嬲:自己互相摩擦碰撞。
19. 竛竮:不稳的样子。
20. 将掉:即将掉落的样子。
21. 向非:如果不是。
22. 人力:人力制作,指石窟并非天然形成。
23. 讵: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24. 安得:如何能得到。
25. 种瑶草:种植仙草,比喻渴望探访黄龙洞深处的心愿。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由碧岩泛舟至黄龙洞》描绘了诗人登舟游赏山水风光的所见所感。开篇即言“登山兴固佳,看山致亦好”,表现出诗人对于山水景色的热爱和欣赏之情。接下来,诗人通过“舟中望青弁,四面云林绕。连峰若点黛,历历媚春晓。”等句,形象地勾勒出青山绿水、峰峦环绕的迷人景象。而“著屐重探幽,一步一回眺。湖田翠欲流,白波际天表。”则展示了诗人深入探访幽境的过程,以及沿途所见的美景。
诗人在游览过程中,对于黄龙山洞的神秘景象进行了细腻的描绘:“载造龙洞前,端倪不可道。石楼耸亭亭,中空类房窔。下有无底谷,直落万丈杳。”这种神秘莫测的景象令诗人惊叹不已。随后,诗人又借助于神话传说,以“当年龙欲飞,裂山试鳞爪。巨石遭掀腾,䃔然自相嬲。至今犹拄撑,竛竮若将掉。”来表达他对神奇景观的独特理解。
同时,诗人又敏锐地联想到山洞中的泉水,认为它可能是人们在干旱时节进行祈祷求雨的源泉,并表达了希望借助这些水源来种植美好植物的愿望。这首诗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既表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敬仰之情,也反映出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思考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由碧岩泛舟至黄龙洞》是明朝诗人王藻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正值明朝初年,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生活较为富裕的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王藻已是一位颇有声誉的文人,他曾担任过明成祖朱棣的文学侍从。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体验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无常,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对自然景色的敏锐感知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明朝初年是一个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明朝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以巩固国家政权,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此外,明朝还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提倡诗歌创作,这使得当时的文人骚客有了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