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二首 其一
欲借嵯峨万仞崇,故将工巧状层峰。数寻苍色如烟合,一片盘根似藓封。院宇接连常藉竹,池亭掩映却凭松。分明装出依岩寺,只欠清宵几韵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希望能借用险峻的山川,因此巧妙地描绘出层层叠叠的山峰。数重青翠仿佛烟雾般融合在一起,一片片树根犹如苔藓般覆盖。院落和房屋与竹子紧密相连,池塘边的亭子则依靠着松树。显然这是一个仿照山寺的建筑,只差在寂静的夜晚传来悠扬的钟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借嵯峨万仞崇:借指地势高峻。
2. 工巧状层峰:用巧妙的技艺描绘出层层叠叠的山峰。
3. 苍色:深青色,这里指山色。
4. 烟合:烟雾弥漫的样子。
5. 盘根:指树木根部交错纠缠。
6. 藓封:苔藓覆盖。
7. 藉竹:依靠竹子。
8. 掩映:遮遮掩掩,时隐时现。
9. 依岩寺:靠近岩石的寺庙。
10. 清宵:清静的夜晚。
11. 韵钟:钟声的节奏和韵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雄浑的笔力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神奇造化的叹服和热爱。首联“欲借嵯峨万仞崇”一句,通过“欲借”二字,表达了诗人想要借用大自然伟岸壮观的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慨。紧接着的“故将工巧状层峰”则暗示了诗人对于艺术手法的高超运用。
颔联“数寻苍色如烟合,一片盘根似藓封”是诗人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他对于大自然细节的独特观察和感悟。其中,“苍色如烟”形容的是山峦在雾气中的朦胧美,而“盘根似藓封”则是刻画了山间老树盘根错节的景象。
颈联“院宇接连常藉竹,池亭掩映却凭松”两句,诗人巧妙地将建筑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表达了他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尾联“分明装出依岩寺,只欠清宵几韵钟”中,诗人以寺院为背景,用钟声衬托出环境的静谧,表现出他对于清幽之境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充分展示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他对于艺术创作的热衷和精湛技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诗二首·其一》是宋徽宗赵佶在北宋末年的作品。这首诗歌描绘了春天草木复苏、万物复苏的景象,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之情。然而,赵佶生活在北宋末年,此时的社会政治动荡不安,金人南侵,民不聊生。作为皇帝,他的政治生涯颇为坎坷,一方面要面对朝政的纷扰,另一方面又要应付金人的侵略。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寄托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