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六日绝粮用银盏易谷作诗别之
从此与君别,临行更一倾。
纵令愁作海,谁送酒如渑。
已悟兴亡理,空留物我情。
不知陶靖节,何物了平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在和你分别,在离开之前再喝一杯。即使愁绪像海洋般深广,谁能像渑水那样为我斟满美酒?我已经领悟到兴衰的道理,但我的感情和万物仍无法分离。真不知道陶渊明是如何度过他的一生的。
去完善
释义
1. "四月六日":指舒岳祥生活年代的一个日期。
2. "绝粮":指粮食断绝,此处可能指舒岳祥和朋友面临粮食短缺的困境。
3. "银盏":指金属制的杯子或碗。
4. "易谷":交换谷物之意。
5. "一倾":一杯酒的量。
6. "纵令":即使、纵使的意思。
7. "愁作海":形容忧愁极多。
8. "谁送酒如渑":引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的故事,表达谁能像季扎一样慷慨解囊提供美酒。
9. "已悟":已经明白。
10. "兴亡理":指事物的兴衰存亡的道理。
11. "物我情":物我两忘的情谊。
12. "陶靖节":陶渊明, 字元亮,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文学家。
13. "何物了平生":指陶潜是如何度过一生的。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因粮食短缺而不得不与友人分别的情景,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首联以“从此与君别,临行更一倾”表达了离别之情,言简意赅地传达了依依惜别的意境。颔联则借助于“纵令愁作海,谁送酒如渑”,将离愁抒发得淋漓尽致。颈联中的“已悟兴亡理,空留物我情”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理解和豁达的心态。尾联借用陶渊明的故事,表达对友人生活的关切,同时也寓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究。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展现了一幅深刻的人生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四月六日绝粮用银盏易谷作诗别之》是南宋诗人舒岳祥的作品。舒岳祥生活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末年,这是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内外战争频发,民生疾苦严重。他在这一时期的人生经历颇为曲折,曾担任过一些官职,但因时局变迁和个人原因,最后选择隐居乡间,以耕读为乐。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1250年左右,此时南宋正处于蒙古南侵的严重威胁之下,社会经济严重受挫,民不聊生。在舒岳祥所在的浙东地区,由于战乱和饥荒,粮食短缺问题尤为严重。诗中的“绝粮”就是指粮食短缺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他用银盏换谷物,是为了度过难关,同时也表达了对银盏这种财富的无奈和叹息。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矛盾和问题,以及诗人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它既是对诗人个人生活困境的揭示,也是对整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的描绘。在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