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坐忘吟

标题包含
坐忘吟
我闻天台坐忘仙,清虚石壁留真诠。 长生要妙止一篇,林间宴坐心超然。 壁观无异达磨禅,系念一处离葛纒。 真人秘语岂浪传,谷神玄牝常绵绵。 咽津纳息归丹田,溯流直上朝泥丸。 下灌舌底生玉泉,身轻超脱如蜕蝉。 御风骑气追偓佺,神游八极俯仰间。 度人济物功行圆,要看白日见青天。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光,字泰发,号转庵,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李光生于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中进士,历任县令、知州等职。在任期间,他...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曾听闻天台的仙人静坐忘尘,在洁净的石壁上留下了真理的教诲。 长生不老的秘诀不过寥寥数言,只需要在山林中安静地坐下,内心便能超脱凡俗。这就像达摩禅宗的壁观修行,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摆脱纷扰的思绪。真人的秘密言语绝不会随意流传,那是谷神的神秘力量,总能让生命之泉永不止息。通过吞咽津液、调整呼吸,让生命的能量回归到丹田;再逆着气血上升,直达泥丸宫。这种内在的修炼能使舌头下的涌泉涌出清泉,身体轻盈得如同蜕变后的蝉。驾驭风的力量,追逐远古的仙人,神魂畅游八方,俯视众生。当帮助他人,积德行善的功行圆满时,就能看到那阳光普照的大地,见到清明的天。
去完善
释义
1. 天台: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 是中国的佛教圣地之一。在这里可以见到道教修仙者和佛教禅宗的高僧, 以及神仙道士的传说。 2. 清虚石壁:在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北雁荡山有清虚洞。这里的“石壁”是指这一地区。 3. 长生要妙止一篇:"长生"一词是道教的核心教义之一,指通过特殊的方法实现长生不老。"要妙"表示重要的奥妙。"一篇"指的是一种文体或一本书。 4. 壁观:这里应该指的是达摩禅宗的一种修行方式,也称为“壁观禅法”,即面对墙壁静坐冥想。 5. 系念一处离葛纒: "系念一处"是一种专注一处的修行方法,用来使内心平静无波。"葛纒"在这里可能是以"葛藤"为喻,意思是纠缠不清的烦恼。 6. 真人秘语:“真人”是中国古代对修炼得道的人的尊称,这里可能指的是葛洪或者陶弘景等著名道家学者。"秘语"可能是指他们所撰写的一些道教学术文章或书籍。 7. 谷神玄牝:"谷神"是一个出自《道德经》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道的伟大精神。"玄牝"是道家的比喻说法,象征着宇宙万物的母体。 8. 咽津纳息归丹田:这句话是说将口中分泌出的唾液吞咽下去,同时吸纳外界的气息,使之回归丹田。"丹田"是气功学术语,被认为是人身体的能量中心。 9. 溯流直上朝泥丸:这句描述了修炼时的一种想象过程,好像沿着身体的经络向上行进,最后到达头顶的泥丸宫。 10. 玉泉:字面意思为玉质的泉水,这里是比喻人的舌头生出甘甜的水液,可能是形容修炼时的某种体验。 11. 身轻超脱如蜕蝉:描述修炼之后身体变得轻盈,如同蝉蜕变般地解脱束缚。 12. 御风骑气追偓佺:"御风"是庄子《逍遥游》中列子可以驾驭风的典故,这里用来描述修炼者能够控制自己的气息。"骑气"也是形容呼吸自然和谐的状态。"偓佺"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长寿之人,这里是比喻修炼者的最终境界。 13. 神游八极:"神游"是形容人的精神游离四方,不受肉体的束缚。"八极"在这里是泛指无穷尽的地方。 14. 度人济物:这是道教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求修炼者在个人修炼的同时,也要帮助其他人解决困难。 15. 看白日见青天:这句话是描述修炼成功后的景象,好像白天突然看到了青色的天空,可能是暗示修炼者获得了新的视角和洞察力。
去完善
赏析
《坐忘吟》是南宋诗人李光的一首述志诗。诗中描述了天台的仙人,通过静坐修炼,摒弃世俗杂念,达到身心超脱的境地。李光从修行方式、心性与功行的角度来描绘这种心境的变化,并表达了作者追求人生真谛和灵魂自由的理想。这首诗采用古体诗的形式,语言简练,意境悠远,流露出诗人对道家文化的敬仰和对个人修行的体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坐忘吟》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李光所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末年,具体为公元1100年至1126年之间。在这个时期,北宋政权逐渐衰弱,政治腐败严重,社会矛盾激化。 李光,字泰发,浙江上虞人,生卒年不详,大致生活在宋徽宗时期。他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职。后因反对蔡京的变革而被贬谪至广东连州、湖南衡州等地。李光在地方任职期间,重视民生,关心百姓疾苦,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在创作《坐忘吟》时,李光正遭受贬谪之苦,心境颇为沉郁。然而,他并未被现实困境所击垮,而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通过诗歌表达对人生、世事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以“坐忘”为主题,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境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