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显学挽词二首 其二
忆向沙头别,谁知地下游。
祠堂只如旧,庭竹自生秋。
回首山埋玉,伤心月满楼。
慎江日夜去,中有泪俱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回忆起在沙滩上分别的场景,谁曾想却早已在人世间走了一遭。
那座祠堂依然和以前一样,庭院里的竹子却在独自感知着季节的变换。
回首往事,只觉青山已深埋了那位如玉之人,而明月当空也让人满心忧伤。
端详着江水日夜不息地流淌,仿佛其中也混杂了我们的泪水。
去完善
释义
1. 沙头:沙漠地带;这里指诗人与程显学分别的地方。
2. 地下游:指死亡,意为不知程显学已死。
3. 祠堂:供奉祖先或先贤的地方。
4. 庭竹:庭院中的竹子;这里用竹子来比喻程显学的品格。
5. 山埋玉:指把有价值的玉石埋藏在山中,此处喻指程显学之死。
6. 月满楼:月光洒满了楼阁,表达了诗人的哀思之情。
7. 慎江:可能是河流名,也可能指程显学的故乡。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诗,通过描写诗人与故友离别以及故地重游的情景,表达了对亡友的深深哀思之情。首联“忆向沙头别,谁知地下游”描述了作者回想起当初在沙洲分别的场景,没想到如今却已天人两隔。颔联“祠堂只如旧,庭竹自生秋”,通过对故友家的描绘,表达了时光荏苒、物是人非之感。颈联“回首山埋玉,伤心月满楼”,用“山埋玉”象征故人长逝,用“月满楼”暗含作者的哀伤。尾联“慎江日夜去,中有泪俱流”,借江水诉说自己的哀痛之情,使诗歌感情得到进一步深化。整首诗沉郁悲痛,寄情于景,耐人寻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程显学挽词二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林季仲悼念友人程显学的作品。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时期。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治腐朽,战乱频发。与此同时,理学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士人纷纷投身于学术研究,以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林季仲与程显学作为当时著名的学者,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相互勉励,成为了知己。
然而好景不长,程显学不幸离世,林季仲悲痛万分,写下这首挽词悼念故人。诗中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对程显学才华的敬仰和对逝者的哀痛之情。同时,诗中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对学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以及他们在乱世中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