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前韵书怀
两眼昏花近十年,简编惟见字斑斑。
养生正合师黄石,招隐宁须待小山。
薄宦本无朱组愿,高眠得伴白云闲。
清风却似怜孤寂,时送禽声到枕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两句诗描述的是一个人在书卷中寻找智慧的情景,以及他的生活态度和周围的环境。第一句“两眼昏花近十年”是说这个人的视力已经逐渐减退,但他仍然坚持阅读书籍,即使只能看到字迹斑驳的书页。第二句“简编惟见字斑斑”是对这一现象的具体描绘。
第三、四句“养生正合师黄石,招隐宁须待小山”则体现了诗人寻求健康和宁静生活的意愿,表示他愿意向古代的隐士学习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和内心的平静。这里的“师黄石”指的是汉代的张良,他在深山里遇到了一位传授道家养生术的老者,此人名叫黄石公;而“招隐”则意味着诗人渴望隐居山林的生活。
第五、六句“薄宦本无朱组愿,高眠得伴白云闲”表明诗人没有追求功名利禄的欲望,而是希望能够过上自由自在、与白云为伴的生活。其中“朱组”是指古代官员的服饰,这里用来象征世俗的地位和权力。
最后两句“清风却似怜孤寂,时送禽声到枕间”则表达了一种孤独的心境。诗人觉得清风似乎也在怜悯他的孤独,因此不时地送来鸟儿的叫声,让他在寂静的夜晚还能感受到一丝温暖和生机。
去完善
释义
1. 林季仲:南宋诗人,与陆游、杨万里等人为好友。
2. 黄石:这里指的是道家的经典《道德经》,又称为《老子》,相传由老子所著。其中论述了道家哲学,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3. 招隐:古代文人隐逸的一种表现方式,表达对世俗的远离和对自然的亲近。
4. 小山:这里的“小山”暗指谢朓(464年-499年),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中多有描绘自然山水景色,被誉为山水诗的奠基人之一。
5. 薄宦:指官职低微的小吏,对官场生涯的自谦说法。
6. 朱组:红色的丝带,古代官员用于佩戴在腰间或冠上,表示官职和地位。
7. 高眠:即高卧,指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的生活态度。
8. 清风:这里比喻高尚的情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再次前韵书怀》,是诗人林季仲对自己生活的写照和对人生的感悟。诗歌以描述诗人的生活场景开始,“两眼昏花近十年,简编惟见字斑斑”表达了诗人年岁已大,视力模糊,但仍在坚持阅读写作的情景。接下来的诗句“养生正合师黄石,招隐宁须待小山”则透露出诗人的超脱世俗的心态,渴望归隐山林的宁静生活。
然而诗人并非完全避世,他对世事仍有关注,“薄宦本无朱组愿,高眠得伴白云闲”说明了诗人对功名并未过分追求,更愿意过上清静自在的生活。最后两句“清风却似怜孤寂,时送禽声到枕间”则是诗人表达内心情感的含蓄方式,他用清风和鸟鸣来形容自己的孤独,同时也体现了他内心恬淡的一面。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值得细细品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次前韵书怀》是南宋文学家、诗人林季仲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的南宋朝廷在北方金国的威胁下偏安江南,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在这个特殊时期,林季仲的个人生活也颇有些波折。他曾入仕为官,后因各种原因辞官回乡,过着隐逸的生活。这段时间里,他游历山水,结交文友,通过诗歌抒发胸中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民间疾苦,关心国家命运,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南宋初年,金兵南下,中原失陷,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在这个时期,文人骚客们纷纷以诗文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表达抗击外侮、收复河山的愿望。林季仲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文人,他感同身受,以诗为武器,用自己的文字为社会疾呼,为国家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