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高季应韵

标题包含
次高季应韵
杖屦相从秋水滨,便将公作社中人。 酒行苦要深浮白,醉去那知倒著巾。 把手共怜江国月,回头休忆野堂春。 太平未见身先老,看取吴霜点鬓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林季仲(1078年-1143年),字懿成,号竹轩,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他出生于福建莆田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林季仲年轻时便以才学闻名乡里,后来进入太学深造,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们一起拄着拐杖在秋水边漫步,您也成了我们社团的一员。 喝酒时总爱深深地喝下一大口,喝醉后却不知道自己头巾掉了。 我们手挽着手共同欣赏江边的月亮,回头不再回忆田野里的春光。 在没有看到和平之前我们已经老去,你看那白发上新添了秋天的霜。
去完善
释义
1. 杖屦:名词,指行走的工具,如拐杖和鞋子;这里可以理解为一同游山玩水的朋友。 2. 秋水:秋天的江水或湖水。 3. 社中人:字面意思是村子里的居民,这里是说共同参加文人雅集的人。 4. 酒行:开始饮酒。 5. 深浮白:酒的深浅与人的面色的关系,形容饮者兴致高。 6. 醉去:醉倒。 7. 那知:即哪知,哪能知道。 8. 著巾:将头巾戴歪,形容醉酒的样子。 9. 把手:手牵手。 10. 江国月:江边国度的月亮。 11. 野堂春:乡野的春色。 12. 太平:和平、安宁的时代。 13. 吴霜点鬓新:吴地的霜打在鬓角上,形容年老的状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度时光的心情和志趣。首联描绘了诗人和朋友们在水边相聚的情景,通过“杖屦相从”和“便将公作社中人”表达出与朋友们的深厚情谊。颔联中,诗人用“酒行苦要深浮白,醉去那知倒著巾”描述了畅饮时的欢快气氛和自己沉醉其中的状态。颈联则进一步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以“把手共怜江国月,回头休忆野堂春”传达出与朋友们一起欣赏美景、共度美好时光的愉悦心情。尾联“太平未见身先老,看取吴霜点鬓新”,则寓含着诗人对国家太平盛世的热切期盼以及对自己逐渐衰老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生活和国家的关注与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高季应韵》是宋代诗人林季仲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40年左右,正值南宋初年。 在这个时期,林季仲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北宋灭亡后,金兵南下,南宋偏安江南,政权不稳。林季仲作为一个文人,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忧虑。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关注,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林季仲的人生际遇也颇受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取得功名。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诗歌创作,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和对现实的关切。他的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受到了后世文人的赞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