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有客

标题包含
有客
有客有客,托于空谷。 问何以乐,乐彼幽独。 矫矫其松,藋藋其竹。 微风过之,泠然成曲。 岁曰莫止,霰雪交挥。 谁与晤语,怀我人斯。 我之怀矣,褰裳从之。 泥淖伊阻,中心怅而。 岂无他人,以翱以翔。 意气所亲,不能弭忘。 遥遥遗绪,久矣弗敭。 之子之秀,吾宗之光。 我有薄酒,子试歠兮。 雪霁江明,共此月兮。 企焉新诗,到蛰窟兮。 老子鬅鬙,正愁绝兮。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林季仲(1078年-1143年),字懿成,号竹轩,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他出生于福建莆田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林季仲年轻时便以才学闻名乡里,后来进入太学深造,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客人来矣,栖身山谷。 有何乐趣,喜那独处。 松树挺拔,翠竹摇曳。 微风拂过,奏出乐章。 时光荏苒,雪雾交织。 谁可交谈,心心念念之人。 我念你呀,愿随君行。 泥泞阻碍,心中怅惘。 岂无一二挚友,携手飞翔。 情感亲近,难以忘怀。 渊源流传,长久未扬。 此人才华横溢,我家族荣光。 备有好酒,请君品鉴。 雪后初晴,共赏明月。 期盼新诗篇,温暖彼此。 老人白发苍苍,情深至忧。
去完善
释义
1. "有客有客":"有客",表示客人到来;"有客有客"是诗人用民歌重复唱叹的方式,表达出对客人的热情欢迎。 2. "托于空谷":"托",寄身、立足的意思;"空谷",形容环境清幽寂静的地方。这句意思是,客人居住在宁静的深山幽谷之中。 3. "问何以乐":"以乐",用来快乐;"何以",如何、为什么。这句意思是,询问客人如何找到这种乐趣。 4. "矫矫其松":"矫矫",挺直的样子;"其松",指代松树。这句描绘了松树挺拔的形象。 5. "藋藋其竹":"藋藋",茂盛的样子;"其竹",指代竹子。这句描绘了竹子茂盛生长的景象。 6. "微风过之":"过之",经过松树和竹子之间;"泠然成曲",意谓清风吹过树梢的声音如音乐般美妙。 7. "岁曰莫止":"莫止",停止的意思;"岁曰",相当于岁月。这句意味着一年将尽,时间流逝。 8. "霰雪交挥":"霰雪",雪花;"交挥",相互交织。这句描述了雪花飘落的景象。 9. "谁与晤语":"谁与",谁人陪伴;"晤语",面对面交谈。这句表达了在冰雪时节渴望有人陪伴的心情。 10. "我之怀矣":"怀",怀念,挂念;"我之怀矣",表达出诗人在内心中对客人的挂念之情。 11. "褰裳从之":"褰裳",提起衣裳,表示去追寻客人;"从之",跟随他。这句传达出想要前往客人所在的想法。 12. "泥淖伊阻":"泥淖",泥泞之地;"伊阻",阻止。这句描述了旅途中遇到的障碍。 13. "意气所亲":"意气",情谊;"所亲",亲近的人。这句表达了诗人与客人间的深情厚谊。 14. "遥遥遗绪":"遥遥",遥远的意思;"遗绪",前辈遗留的事业或精神。这句称赞客人才华横溢,继承了前辈的优秀品质。 15. "之子之秀":"之子",这个人;"之秀",他的优秀才华。这句再次赞美客人的才华出众。 16. "吾宗之光":"吾宗",我的宗族;"之光",光辉、荣耀。这句表达出诗人视客人为宗族的骄傲与光荣。 17. "我有薄酒":"薄酒",简单的酒宴;"我有薄酒",邀请客人共享简单的美酒佳肴。 18. "雪霁江明":"雪霁",雪后初晴;"江明",江水清澈明亮。这句描绘了雪后天晴的美好景致。 19. "企焉新诗":"企焉",期待、向往;"新诗",新的诗篇。这句流露出诗人对客人新诗创作的期待。 20. "到蛰窟兮":"蛰窟",冬眠动物藏身的洞穴;"到",到达。这句形象地表示客人莅临如同春风唤醒沉睡的大地。 21. "老子鬅鬙":"老子",诗人自称;"鬅鬙",头发散乱的模样,这里形容诗人自己的面容。 22. "正愁绝兮":"愁绝",极度忧愁;"正愁绝兮",表明诗人因客人的到来而产生的愉悦之情。
去完善
赏析
《有客》是南宋诗人林季仲的一首抒怀之作。诗人描绘了隐居于山谷的情景,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喜悦以及思念知音的情感。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山林气息和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首联“有客有客,托于空谷”,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所处的自然环境。“托于空谷”意味着诗人选择在山谷中寄托自己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他远离尘世纷扰的决心和对自然的向往。 颔联“问何以乐,乐彼幽独”,解释了诗人之所以感到快乐的原因。在幽静的山谷中独处,诗人感受到了心灵的宁静与自由。这种愉悦感源于他对自然环境的依恋以及对世俗纷争的超脱。 接下来,诗人通过“矫矫其松,藋藋其竹”展现了山谷中的景物。松树挺拔,竹林繁茂,这些生机勃勃的景象都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颈联“微风过之,泠然成曲”,进一步描绘了山谷中的宁静氛围。微风吹过,松竹摇曳,发出泠泠之声,形成美妙的乐章。这里的音乐元素为诗歌增添了艺术美感,也深化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接下来,诗人通过“岁曰莫止,霰雪交挥”传达了季节的变化。冬天来临,雪花飘落,山谷披上了银装。这一景象既表现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颔联“谁与晤语,怀我人斯”,表达了对知己的渴望。在这寒冷的冬季,谁能与诗人共度时光,分享彼此的心事呢?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知音的期盼。 尾联“我之怀矣,褰裳从之。泥淖伊阻,中心怅而”,描述了诗人试图寻找知音的过程。尽管泥泞的路途阻挡了他的脚步,但诗人仍然执着地追求友情,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情感。 最后,诗人通过“岂无他人,以翱以翔。意气所亲,不能弭忘。遥遥遗绪,久矣弗敭。之子之秀,吾宗之光”,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知音的认可。他认为,真正的友情是基于共同的精神追求,而并非泛泛之交。在这里,诗人强调了自己对友谊的珍视和寻找知音的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有客》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林季仲的一首描绘宾客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1187年,也就是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这一时期,南宋与金国之间战争不断,社会政治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林季仲作为一位关心民生、关注国家命运的文人,通过诗歌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 在创作这首诗时,林季仲正经历着人生的转折。他早年曾任官职,后因故被贬,流寓江南一带。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当地百姓共同生活,目睹了他们的艰辛处境。这使他对国家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民间疾苦有了更强烈的同情心。因此,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对百姓的关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此外,这一时期的南宋文学界,盛行着“性灵说”的文艺思想。这种思想强调文学作品要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情感和个性,要求诗人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受此影响,林季仲在创作这首《有客》时,以真实的生活场景和诚挚的情感表达,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饱经风霜、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