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李端明
洗尽烟岚见海山,池塘春草亦怡颜。
野沈犬警清宵迥,檐转堂阴白昼闲。
移镇又传三叠鼓,告庭行促百官班。
攀辕父老休相忆,总在炉锤橐籥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漫长的洗礼,终于看到了那美丽的大海和青山,春天池塘边的绿草也让我感到愉悦。夜晚时分,狗儿警觉地守望在田野中,高高的屋檐下显得十分安静。新的钟声传来,告知众人百官即将分班。希望那些想要挽留的人们不要太过执着,因为未来的日子还需不断磨练。
去完善
释义
1. 洗尽烟岚见海山:这句诗意思是诗人站在高处,周围的烟雾都被风吹散,大海和高山的美景呈现在眼前。其中“洗尽”表示清除干净,“烟岚”指山间雾气,“海山”则指大海和高山。
2. 池塘春草亦怡颜:这句诗描绘了春天的美景,池塘边绿草茵茵,使人心旷神怡。其中“池塘春草”是一个成语,来源于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用来形容春天来临的景象。“怡颜”是心情舒畅的意思。
3. 野沈犬警清宵迥:这句诗描述了夜晚寂静的田野上,狗叫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地方,给人带来安宁的感觉。其中“野沈”即田野寂静,“犬警”指的是狗叫声,“清宵”指寂静的夜晚,“迥”指空旷遥远。
4. 檐转堂阴白昼闲:这句诗描写了阳光透过屋檐,洒在厅堂之上,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其中“檐转”指阳光从屋檐照射进来,“堂阴”指厅堂阴凉处,“白昼闲”指白天时的宁静时光。
5. 移镇又传三叠鼓:这句诗意味着地方官员调动频繁,这里的“移镇”是指调动地方官员,“三叠鼓”则是古代宫廷用于召集文武百官的一种仪式。
6. 告庭行促百官班:这句诗描述了朝廷中,大臣们按等级列队参拜皇帝的场景。其中“告庭”指朝廷,“行促”指行动迅速,“百官班”指各级官员按照等级排列的队伍。
7. 攀辕父老休相忆:这句诗表达的是诗人对当地百姓眷恋自己离去的心情表示理解,但希望他们不要过于难过。其中“攀辕”比喻挽留离去的官员,“父老”指当地百姓,“休相忆”是诗人劝慰父老不要过于思念自己的意思。
8. 总在炉锤橐籥间:这句诗意味着诗人虽然离开了这里,但他还是会关心百姓的疾苦,关注国家大事。其中“炉锤”指锻造金属的工具,这里比喻诗人治理国家的才能,“橐籥”是古代冶炼时用来鼓风的工具,这里比喻诗人关心和关注国家大事的精神。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林季仲写给李端明的赠诗。首先,“洗尽烟岚见海山”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寓意着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磨难之后,终会迎来美好的景象。接下来的诗句“池塘春草亦怡颜”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野沈犬警清宵迥”描述了夜晚的宁静和深邃,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警觉和对未来的期待。“檐转堂阴白昼闲”则是描写白天悠闲的生活场景,传达出诗人向往宁静、舒适的生活态度。
“移镇又传三叠鼓”意味着朝廷命令的传来,即将离开故土前往新的地方就职。紧接着的“告庭行促百官班”则是表达诗人即将离任时的心情,以及对于将要上任的新职的期待。
最后两句“攀辕父老休相忆,总在炉锤橐籥间”表达了对故乡父老乡亲的不舍,但诗人明白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仍然选择继续前进,去迎接新的挑战。整首诗将自然景色、生活情景和个人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尚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李端明》是南宋诗人林季仲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45年,即南宋绍兴十五年。这一时期,林季仲因正直敢言而屡遭排挤,多次被贬谪,但其忧国忧民之心并未改变。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朝廷正面临着金兵的威胁,北方大片领土被占领。皇帝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权臣当道,政治腐败。在这种环境下,林季仲以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勇敢地站出来揭露社会弊端,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排忧解难。然而,他的忠诚与担当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反而使他陷入了困境。
尽管如此,林季仲仍然保持了一颗豁达的心,面对挫折和困厄,他仍然坚定信念,热爱生活。这首《赠李端明》正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表达了与朋友共度的美好时光以及彼此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百态的深刻理解和对世事无常的坦然接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