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苗彦先题薛献可新居四首 其三
西山拏得落檐前,飞翠侵帘夕更妍。
心远地偏如靖节,江湖处处是斜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西山岚气低落屋檐前,飞瀑翠绿映照窗帘在夕阳下更加美丽。心境悠远地偏向陶潜,五湖四海皆可寻到斜川的意境。
去完善
释义
1. 西山:北京西郊的一座山脉,这里代指某个地方的山景。
2. 拏(ná):同“拿”,握住。
3. 檐(yán):房檐,房屋的前坡。
4. 飞翠:飞扬的翠绿,形容景色美丽。
5. 侵帘:靠近窗帘,形容景致之近。
6. 夕更妍:傍晚时分更加美丽。
7. 靖节:即东晋诗人陶渊明,谥号靖节。此处用以比喻诗人恬静、淡泊的生活态度。
8. 斜川:陶渊明的故居之地,位于江西九江庐山南麓,这里是诗人的一个象征性地点,借指诗人所向往的理想居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所见的美丽景色和新居的美景,表达了诗人的宁静淡泊的心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西山拏得落檐前”形象地描绘了西山的壮丽景象,而“飞翠侵帘夕更妍”则展现了夕阳下翠绿的风景。“心远地偏如靖节,江湖处处是斜川”则通过引用陶渊明的典故,传达了诗人心中的宁静与安逸。整首诗以景抒怀,借景言志,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和诗人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次韵苗彦先题薛献可新居四首 其三》,是宋代诗人林季仲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北宋晚期至南宋初期(11世纪末-12世纪初)。
在诗人的这个时期,北宋的衰落以及金兵的入侵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量的人民流离失所。尽管局势动荡不安,但林季仲在诗歌中展现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他在这首诗中以薛献可的新居为题,表达了与朋友共度美好时光的意愿。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文人墨客们往往借诗言志,通过诗词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切。然而,林季仲则选择了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幸福,用优美的诗句来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困境的精神,无疑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一丝安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