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观天德图像二首 其二

标题包含
观天德图像二首 其二
鸣镝心何悖,投鞭计亦休。 传闻广陵散,因作畔牢愁。 淝水真同道,黄池故不侔。 见遗天授像,看是郅支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季宣(1134年-1225年),字士龙,号知止堂主人,南宋文人。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个书香世家,父亲薛徽言是著名学者,母亲是陆游的妹妹。薛季宣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鸣镝:即响箭,为匈奴首领所用的一种信号箭。此处指战争。 2. 广陵散:又称“高山流水”,是中国古代一首著名的琴曲,表达友情与离别之情。 3. 畔牢愁:指远离乡村的哀愁之情。畔通“判”,分隔之意。 4. 淝水:即今安徽省境内的一条河流,以秦晋淝水之战而著名。 5. 黄池:古地名,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附近,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在此与晋定公会盟。 6. 郅支: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之一,本名郅支部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观天德图像二首 其二》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刻反思。“鸣镝心何悖,投鞭计亦休”两句,描述了战乱的残忍和无谓,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心的险恶。接下来的“传闻广陵散,因作畔牢愁”则表现了对历史的感慨,表达了他对那些因为战乱而失去美好生活的百姓的同情和哀痛。 “淝水真同道,黄池故不侔”,这里借淝水之战和黄池之会两个历史事件,强调战争中的敌对双方都有共同的目标——和平,但他们的做法却大相径庭。对于战争的看法,诗人持有深深的质疑和批判。 最后两句“见遗天授像,看是郅支头”,比喻历史的教训,告诫人们要正视战争的残酷,避免重蹈覆辙。整体上,这首诗以历史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和平的热切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天德图像二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薛季宣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1189年,正值宋金对峙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薛季宣是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曾历任江西提举、知州等职,对时事民生有着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在创作这首诗时,薛季宣正面临着国家政治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起伏。当时,南宋政权已经建立,但仍在与金国的战争中苦苦挣扎。诗人作为一介文臣,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能寄情于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的担忧和对民众的同情。 此外,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也充满矛盾。一方面,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对内加强思想控制,对外屈服于金国的压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薛季宣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民不聊生的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