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夜坐
纳凉北窗下,景象有余清。
林暝惟萤影,庭幽但竹声。
语阑惊坐久,露重觉衣轻。
不寐饶诗思,徘徊参斗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北窗下乘凉,景色仍显清凉。
树林昏暗只有萤火虫的影子,庭院幽深只能听到竹子沙沙的声音。
聊到夜深,突然发现久坐起来竟然那么惊讶,露水太重感觉衣服都轻了。
因无法入睡而有了写诗的灵感,徘徊在星空之下,寻找北斗七星的位置。
去完善
释义
1. 北窗:指朝北的窗户,可以消暑。
2. 余清:这里形容清凉的感觉。
3. 林暝:树林阴暗的地方。
4. 萤影:萤火虫的影子。
5. 庭幽:庭院清幽之处。
6. 竹声:风吹竹叶的声音。
7. 语阑:谈论结束后。
8. 坐久:久坐。
9. 露重:露水较多的时候。
10. 衣轻:衣物感觉较轻。
11. 不寐:无法入睡。
12. 饶诗思:指产生很多写诗的灵感。
13. 徘徊:来回走动。
14. 参斗横:仰望北斗星横卧在天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秋时节夜晚的景色和诗人的心情。诗人选择在北窗下纳凉,享受着初秋时节的夜晚带来的清凉与宁静。从“林暝惟萤影,庭幽但竹声”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机。诗人与朋友畅谈,感叹时光流逝,夜深露重时发现自己衣服微薄。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在这美好的初秋之夜,思绪纷飞,难以入睡,徘徊于星空之下,借诗词寄托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画面生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秋夜坐》是南宋诗人黄公度的作品,这首诗写于公元1205年(开禧元年)左右。当时黄公度已经67岁,年迈的他身居闽东宁德县尉一职。这一年他因年迈辞官,在故乡莆田度过了余生。
南宋时期,国家局势动荡不安,金兵南侵,朝廷腐败无能,民不聊生。作为知识分子,黄公度一直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他曾积极参与科举考试,希望能为国效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在仕途上并未取得显著成就。晚年辞官回乡后,他潜心研究学问,关注民间疾苦,写下了许多反映现实、抒发愁绪的诗篇。
《初秋夜坐》这首诗正是黄公度在这一时期的感慨之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初秋时节的敏锐观察,以及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叹。在夜深人静的时刻,诗人独自静坐,回想过去的岁月,感叹年华老去,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