迓泉守晚宿囊山
山木转斜晖,秋风动客衣。
露华侵坐冷,星宿傍簷稀。
楼迥钟声隠,更长烛影微。
年来倦奔走,早觉利名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木在夕阳下斜映,秋风吹动着离人的衣襟。
露水凝结使座椅变冷,繁星闪烁靠近屋檐边却显得稀疏。
高楼上钟声隐隐,夜色已深,烛光渐渐微弱。
近年来疲于奔命,早已看透名利并非生活的全部。
去完善
释义
1. 山木:山间的树木。
2. 斜晖:傍晚时分的阳光。
3. 秋风:秋天的风。
4. 露华:露水的光泽。
5. 星宿:星空中的星星。
6. 簷:房屋屋顶伸出的部分。
7. 楼迥:高楼的远处。
8. 烛影:烛光的影子。
9. 早觉:早早地感到。
10. 利名:利益和名声。
去完善
赏析
《迓泉守晚宿囊山》是南宋诗人黄公度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通过对山木、秋风、露华、星宿、钟声、烛影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厌倦世俗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
首联“山木转斜晖,秋风动客衣”,通过山木和斜晖的对比,以及秋风的吹拂,展现出一幅深秋景象。诗人以“动客衣”的细节表现出游子的羁旅之感,为整首诗定下了孤独漂泊的基调。
颔联“露华侵坐冷,星宿傍簷稀”,描述了露水和星空的景致。露水使诗人感到寒冷,而稀疏的星斗则让诗人产生孤寂之感。这两句进一步增强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和寂寞之情。
颈联“楼迥钟声隠,更长烛影微”,描绘了诗人所处的清寂环境。遥远的钟声和摇曳的烛光,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诗人以这种环境和氛围来表现自己与世俗隔绝的心境。
尾联“年来倦奔走,早觉利名非”,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不满和厌倦。他深感奔波劳碌的无谓,早早领悟到名利并不是人生的真谛。这一联点明了诗的主题,使全诗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感链条。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世俗名利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向往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心灵的渴求。诗人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深沉的情感,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迓泉守晚宿囊山》是南宋诗人黄公度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具体年份已无从考证。在这段时间里,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北方金国不断侵扰,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福建莆田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年纪轻轻就中举人,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等职。然而,他在官场并不得意,曾因为直言上疏弹劾权臣而遭到贬谪。在南宋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黄公度对国家前途深感忧虑,他的诗歌创作也反映了这一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间寺庙过夜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山中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厌倦。诗中“振策入空翠,访古穿萝径”表现了作者在山间行走时的感受,“此身如寄耳,世事非吾庭”则传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感慨。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黄公度个人的遭遇,还反映了当时南宋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