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西风吹拂过万里的路程来到我窗前,我在书房独自遐思的时候感到些许惆怅。两艘船从遥远的渡口扬帆离去,平旷的原野在天空下铺展开来。山中鸟儿因为雨停而感到欢快,寒露的声音刚刚传到井边的梧桐树上。作为一个有远见的男子,我的感慨关乎国家大事,不会像楚地的人一样去为离别而悲伤。
去完善
释义
1. 西风:指的是秋风。
2. 晚扉:即晚窗,这里指书房的窗户。
3. 高斋:书房或办公室的雅称。
4. 怅望:因失望而遥望。
5. 独移时:独自打发时间。
6. 别浦:离别的水边。
7. 帆双去:船上的两只帆一起离去。
8. 漠漠:广大的样子。
9. 平芜:平坦的草地。
10. 天四垂:天空四周低垂。
11. 雨意欲晴:天色将雨又欲放晴的状态。
12. 山鸟乐:在山间唱歌的小鸟。
13. 寒声:秋寒的声音。
14. 井梧:栽种在井边的梧桐树。
15. 楚人:指南方的人,此处泛指普通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悲秋》,但作者黄公度的目的并非为了抒写个人在秋天中的情绪变化。这首诗中展现的更多的是作者的胸怀和立场,他关注的是更为宏大的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
首联“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秋风的猛烈意味着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而作者独自登高远望,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关心之情。
颔联“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则是通过对远景的描写,展示出江河浩瀚、大地辽阔的景象,更反映出作者博大的胸襟。
颈联“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则又通过山鸟和井梧这两种象征生命力与自然现象的物体,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反衬出作者悲感的独特性和社会责任感。
尾联“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作为全诗的主旨句,表达了作者的态度:作为一名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命运,而不应像小儿女那样过于沉溺于个人的伤感情绪。这种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有力量的,也是诗人对自己人生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悲秋》是南宋诗人黄公度的一首著名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此时的黄公度已经步入老年,人生经历丰富。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因直言不讳而遭到排挤,直到54岁才考中进士。此后,他在官场沉浮多年,担任过监察御史、尚书郎等职位,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民生疾苦有深刻的了解。
在创作《悲秋》时,黄公度正处于南宋后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外患频仍的时期。金国对南宋的侵略不断加剧,使得国家形势愈发严峻。在这个背景下,黄公度以“悲秋”为主题,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哀愁。他用“落叶”、“断鸿”等意象,形象地展现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以及人们对季节变换的感受。同时,诗人还将这种情感与现实中的社会问题相结合,表达了对民不聊生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批评。
总的来说,《悲秋》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的黄公度,是在他晚年生活的背景下,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