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乐全宋丈二首 其一
吾道初雕丧,斯文竟老成。
一经贻子训,万石擅家声。
棠棣春阴重,芝兰晚节荣。
余芳知未泯,奕世有簪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的道理刚开始受到损害,这文化竟然变得更加成熟。一经受到你的教诲,万石家的名声就更盛了。棠棣的春天树荫重重,芝兰在晚年依然繁茂。剩下的芳香并未消失,世代都有杰出的后代。
去完善
释义
1. "吾道初雕丧":这里的"吾道"指的是儒家的道理或道德规范;"雕丧"指丧失或败坏。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儒家之道开始受到了破坏或者衰败。
2. "斯文竟老成":这里"斯文"指的是文人墨客或者有修养的人;"老成"表示成熟的、富有经验的。整句话的意思是这些文人墨客竟然都历练成了成熟稳重之人。
3. "一经贻子训":这句中的"一经"可能是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的"布在四方,一物失所,若纳之一朝,而名施后世",这里"一经"一词可理解为一种信念或理念;"贻"是给予的意思;"子训"是对儿子的教育。整句话的意思是一种信念给予了儿子重要的教育。
4. "万石擅家声":"万石"是指汉代的官员石奋,因石奋一家曾四代为官,都被封为"万石君",所以用"万石"来代表有教养的家庭;"擅家声","擅"是拥有的意思,"家声"是家族的名誉声誉。整句话的意思是,这个家族有石奋那样的优秀品质和名誉声誉。
5. "棠棣春阴重":"棠棣"是指棠棣树,也叫沙棠,常用来象征兄弟情深;"春阴"在这里可能借指春天的阴凉处。整句话的意思是以棠棣树为背景,表达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感情。
6. "芝兰晚节香":"芝兰"是指兰花,古人常用兰花来形容人品高洁;"晚节香"在这里可能是借喻老年人高尚的品质。整句话的意思是这个家族的成员到了晚年依然保持高尚的品质。
7. "余芳知未泯":"余芳"可能是指前一句提到的"芝兰晚节香",即那些高尚的品质;"知未泯","知"是知道的意思,"未泯"是没有消失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这个家族的高尚品质并没有消失。
8. "奕世有簪缨":"奕世"是世代的意思;"簪缨"是指古代官员的冠饰,后来也用来代指仕宦之家。整句话的意思是,这个家族世代都有做官的人。
去完善
赏析
《挽乐全宋丈二首 其一》是南宋诗人黄公度悼念乐全宋丈的诗篇。这首诗通过赞美宋丈的德行与家风,表达了诗人对其品德和学问的敬仰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吾道初雕丧,斯文竟老成”,表达出诗人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对斯文的珍视。诗人认为,尽管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但仍有像宋丈这样坚守道义的人,他们的存在使得儒家思想得以延续。
接下来的四句“一经贻子训,万石擅家声。棠棣春阴重,芝兰晚节香”,则是对宋丈个人品德及家庭教育的赞美。“一经贻子训”是指宋丈坚持对子女进行严格的儒学教育,强调家族的德行传家。而“万石擅家声”则描绘了宋丈家族的显赫声名,犹如春天的棠棣树荫那样厚重,又像芝兰的香气那样淡雅持久。
最后两句“余芳知未泯,奕世有簪缨”,则是表达对宋丈家族繁荣昌盛的祝愿。诗人相信,宋丈的家风家训将会传扬后世,家族成员也将继续继承其高尚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作者黄公度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在当时是一位忠诚的官员,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忧虑。在这段时间里,他目睹了朝廷的腐败和民众的苦难,这使他决心改革政治,为国家的发展尽一份力。
在南宋时期,国家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北方的金国对南方的宋朝虎视眈眈,而国内的官僚腐败严重,民众生活困苦。在这个背景下,黄公度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提倡改革,以期改变国家的现状。然而,他的努力并未得到朝廷的认可,反而受到了排挤和打压。这使得他对国家的未来感到绝望,也促使他写下了这两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在《挽乐全宋丈二首 其一》这首诗中,黄公度以哀婉的笔触描绘了国家的不幸命运,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深深忧虑。他以“乐全”二字来形容这位故去的友人,寓意着国家的命运犹如一场悲剧,令人痛心疾首。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表示自己虽有抱负却无法实现,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