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公仪游太华
山水清音步步随,谢家歌舞岂须携。
深游雾市身应润,直上莲峰路不迷。
细草舒茵承蜡屐,长松倾盖护云梯。
岩隈灵药皆堪采,采得盈箱亦自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水的音乐一路相伴,谢家的歌舞自然不缺。在云雾弥漫的城市中深入游览,身体被滋润;登上莲花峰,道路清晰不会迷失。脚下的草地如垫子一般承受着我们的脚步,松树倾斜着枝叶保护着登山云梯。岩石旁边有各种珍贵的药材等待采集,采满一箱子就靠自己的力气提回来。
去完善
释义
1. 谢家庭院:东晋诗人谢灵运的庄园;这里借指华丽的环境或优美的景色。
2. 谢家歌舞:谢氏家族举行的音乐舞蹈活动。
3. 雾市:云雾缭绕的市场,比喻仙境般的景象。
4. 莲峰:五岳之一的华山的主峰,又称莲花峰;这里代指山峰。
5. 蜡屐:古人爬山时穿的木鞋。
6. 倾盖:遮蔽阳光的树木;这里指松树。
7. 岩隈:山岩曲折处。
8. 灵药:神话传说中具有神奇功效的药物。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与公仪同游太华山的情景。诗人借山水清音展现出一幅美好和谐的画面,同时描绘出谢家的歌舞,显示出访游的高雅情趣。诗人表达了深游迷雾中身体仿佛被滋润,表示在登山过程中并未迷失方向。通过“细草”、“长松”等形象展示出山中的生机盎然,体现出游历的愉悦感。最后两句则是表现了山间灵药的丰富资源,以及作者的自得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公仪游太华》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文彦博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80年,正值北宋初年。在这一年里,文彦博作为翰林院的编修,跟随皇帝宋太宗游览太华山。
这个时期,北宋政权刚刚建立不久,社会经济和文化逐步恢复和发展。宋太宗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官僚机构,选拔贤能,发展农业生产,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他本人也非常重视文学艺术的繁荣,经常邀请文人墨客共同探讨诗歌创作。
文彦博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也是颇为丰富。他曾担任翰林院的编修,负责整理宫廷文献,为皇帝起草诏书。他也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主持过一些政务,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此外,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对经史子集颇有研究,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多有交往,共同探讨诗歌创作。
在《和公仪游太华》这首诗中,文彦博描绘了与友人共同游览太华山的情景,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太华山的美景,以及他与友人在此间的欢乐时光。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彦博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