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燕归梁(送别)

标题包含
燕归梁(送别)
拂拂春风入马蹄。□驻绿杨堤。绿杨堤上乳莺啼。声声怨、怨春归。 而今一似花流水,踪迹任东西。利成名遂在何时。早赢得、两分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质(1035年-1112年),字景文,号雪山,北宋著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王质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并未取得功名。后来,他被任命为地方官员,历任知县、通判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春风吹拂着马蹄。我驻足在那绿色的杨柳堤岸。柳树上,黄鹂鸟在啼鸣。它们声声都在抱怨春天的离去。 如今我们就像飘散的花瓣和逝去的流水,行踪任意东西。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名利双收?早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我们还不如各自纷飞,去寻找更好的未来。
去完善
释义
1. 拂拂:轻轻吹拂的样子。 2. 马蹄:马蹄踏地之声,这里形容骑马行进。 3. 驻:停留。 4. 绿杨堤:杨柳种植于河边的堤坝,此处借指送别的地方。 5. 乳莺:幼小的黄莺鸟,这里用来形容声音清脆。 6. 声声:多次的声音。 7. 怨春归:表达对春天即将结束的惋惜之情。 8. 一似:完全像。 9. 花流水:形象地描绘了时光的流逝,这里的“花”代指时间。 10. 踪迹:行踪,这里表示人生的经历。 11. 任东西:任凭东西方向,意指无拘无束。 12. 利成名遂:实现名利的目标,达成所愿。 13. 赢得:得到。 14. 两分飞:两人分别离去。
去完善
赏析
《燕归梁(送别)》赏析: 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象开篇,春风拂面,马蹄轻踏,绿意盎然的杨柳堤岸,以及树枝间啼鸣不已的莺鸟,构成了诗的画卷。作者在这里用了“声声怨、怨春归”来表达对春的留恋和感慨,正如诗人要与挚友别离的心情一般。 “而今一似花流水,踪迹任东西”则是作者在面对离别时的思绪。他借用落花逐水比喻离别的无常和必然,同时也透露了自己在功名利禄和亲情友情之间的彷徨与无奈。尽管曾希望像花儿一样美丽而短暂,但现实中却无法避免离别和流离失所的命运。 最后两句“利成名遂在何时。早赢得、两分飞”则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质疑和对离别的深刻遗憾。无论是名利的追求还是人际的分离,都是一种生活的无奈。诗歌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和离别的慨叹,传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和生活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燕归梁(送别)》是南宋著名词人王质的一首送别词。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80年,当时正值南宋孝宗时期。在这期间,王质因曾任尚书郎、秘书省正字等职,对南宋朝廷的腐败和无能有着深刻的认识。然而,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官职而停止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注。相反,他始终坚守着儒家士人的节操,关心民间疾苦,为国家的前途担忧。 在创作《燕归梁(送别)》时,王质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曾因为直言敢谏而被罢免官职,远离朝堂,辗转各地。在这段时期,他与友人们互相勉励,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这首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切。 在南宋时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一方面,金国的侵略使南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南宋朝廷的腐朽堕落使得国家政治日益衰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质等文人志士纷纷拿起笔杆,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燕归梁(送别)》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南宋文人志士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