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象台

标题包含
象台
全家卜筑面孱颜,变态烟云坐卧看。 丘壑时应携妓女,阶庭还见产芝兰。 水涵山影千寻碧,路转松阴十里寒。 杖策它年容叩户,尽驱佳处入毫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光,字泰发,号转庵,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李光生于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中进士,历任县令、知州等职。在任期间,他...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整个家庭居住在这座青山绿水环绕的地方,不断地变幻烟云让人在躺着或坐着时都能欣赏到。在山谷丘壑之中,还可以携带家眷,因为台阶和庭院里都种植了灵芝兰花。清澈的水波映照出翠绿的群山,曲折的小径让松树显得更加苍翠,空气中弥漫着丝丝凉意。在未来,我可以拿着拐杖去叩响这扇门,把所有美丽的景色都记录在我的笔下。
去完善
释义
1. 象台:地名,位于江苏省盱眙县。 2. 卜筑:择地筑居。这里指选择居住地点。 3. 孱颜:山势险峻的样子。这里形容象台的地理环境。 4. 变态烟云:变幻莫测的烟雾云气。 5. 丘壑:指山水美景。 6. 携妓女:古代文人常带歌妓出游,这里指与友人一起欣赏美景。 7. 芝兰:香草,比喻美德或优秀的人才。这里指优秀的人才。 8. 水涵山影:水面映出山影。 9. 千寻碧:形容水面宽广,水深清澈。 10. 路转松阴:道路曲折,松树遮蔽阳光,形成阴影。 11. 杖策:拄着手杖。 12. 叩户:敲门。 13. 尽驱佳处入毫端:指将所见的美景都描绘出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题目为《象台》,作者是李光。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描述山水、松阴等景物,表达了对自己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诗人在家中的台阶上看见生长着的芝兰,这是一种象征着品质高洁的植物,这也表现了诗人的高尚品质和志趣。诗中“水涵山影千寻碧,路转松阴十里寒”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水相映的景色,以及道路的曲折和松阴带来的寒冷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人表示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希望可以手持拐杖来到这个地方,将这些美好的景致都融入到他的笔墨之中,展现给世人。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自然美景为主题,抒发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和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象台》是南宋爱国诗人李光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作于宋高宗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1162年),这个时期正是南宋与金国战争频繁的时期,同时也是李光人生中极为关键的时刻。他因上疏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触怒权臣,被贬谪至温州、昌化等地。在这首诗中,李光以象台作为象征,表达了他的忧国之心和对时局的深深关切。 在《象台》中,李光首先描绘了象台的荒凉景象,以此暗示国家局势的动荡不安。然后,他通过对诸葛亮、张良等历史人物的赞美,表达了对他们智慧和勇气的敬仰,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愿为国家出谋划策、建功立业的决心。最后,李光通过描绘自己远足山川、观兵车的场景,传达了南宋朝廷应积极备战、抵御外敌侵略的观点。 在诗人的时代背景下,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一方面,金国的侵略使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朝中权臣秦桧等人主张投降议和,使得国家的军事防御能力大大降低。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李光通过这首《象台》抒发了自己的忧虑和愤懑,呼吁朝廷奋发图强,保卫国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