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黄秀峰
春风两眼合看花,今年却不在黄家。
世间岂无鱼羹饭,不似黄家能顿顿。
未应南楼复南楼,江湖添个新白头。
午夜横眠看星斗,玉柄摇摇似招手。
崖公失顾第四星,使我不逢渠大明。
忽思叔度久不见,林梢飞来果一片。
露虫啾唧四壁鸣,小虫喉中亦作声。
太息去年十二月,秀峰先生临去说。
明年八月九月凉,更来樊川享秋光。
菊花不住梅花去,去借一间茅屋住。
霜清月冷人行街,起来教我读简斋。
红字寿安坊里路,且倩西风一传语,木枕拳拳五更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风盛开双眸赏花景,可惜今年不在黄家园。
人世间怎会没有美食佳肴,只是不如黄家那般常常享用。
不应再次登上南楼再向南,江湖飘泊令头发染霜。
午夜躺在地上仰望星空,那如玉般的月亮仿佛在向我挥手。
端详着星空中的四颗星星,让我的生活失去了明亮的指引。
突然想念起久违的朋友,他就像那飞过林梢的一片叶子。
四周的墙壁回荡着露虫的鸣叫,小虫也在喉咙里发出声音。
回想起去年的十二月,秀峰先生在离开时曾说。
待到明年的八九月凉爽之时,再来樊川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菊花谢幕了梅花就要来临,届时我将寻觅一个茅屋居住。
当霜气清新月色寒冷时走在街头,起来让我朗读你的佳作。
朝着红字的寿安坊里的道路走去,暂且请秋风帮我传递一句问候:这个五更的旅程实在让人疲惫不堪。
去完善
释义
1. 春风两眼合看花: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在春天时欣赏美丽花朵的心情。
2. 黄家:这里指代作者的好友黄秀峰的家。
3. 世间岂无鱼羹饭:这句诗表达了作者认为世间也有美食佳肴的意思。
4. 不似黄家能顿顿:这句诗表示作者认为黄家的饭菜做得特别好,让人回味无穷。
5. 南楼复南楼:这句诗可能暗示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6. 江湖添个新白头:这句诗描绘了作者在江湖中游历,头发渐渐变白的过程。
7. 午夜横眠看星斗: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在深夜时观看星空的情景。
8. 玉柄摇摇似招手:这句诗形容了夜晚天空中的星星,似乎在向作者挥手示意。
9. 崖公失顾第四星:这句诗可能是作者观察到的一种天文现象。
10. 使我不逢渠大明: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友人相见的愿望。
11. 忽思叔度久不见: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2. 林梢飞来果一片:这句诗描绘了林间鸟儿的景象。
13. 露虫啾唧四壁鸣:这句诗表现了秋天的景象,露水和虫子共同演奏出一首和谐的交响曲。
14. 小虫喉中亦作声:这句诗描述了小虫在秋天里的声音。
15. 太息去年十二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去年十二月的感慨。
16. 秀峰先生临去说:这句诗描绘了作者与黄秀峰告别时的场景。
17. 明年八月九月凉: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未来时间的期待。
18. 更来樊川享秋光: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希望在樊川度过美好的秋天的愿景。
19. 菊花不住梅花去:这句诗描绘了秋天和冬天交替的自然景象。
20. 去借一间茅屋住: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想要借一间茅屋度过冬天的想法。
21. 霜清月冷人行街:这句诗描绘了冬日的寒冷景象。
22. 起来教我读简斋: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渴望学习更多知识的愿望。
23. 红字寿安坊里路:这句诗描绘了寿安坊里的风景。
24. 且倩西风一传语: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想要借助秋风传达信息的愿望。
25. 木枕拳拳五更鼓:这句诗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木枕象征了孤独,五更鼓则代表着时间的流逝。
去完善
赏析
《寄黄秀峰》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与友人的相聚与交流。诗歌以自然景象和人事变化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联“春风两眼合看花,今年却不在黄家”,表达了诗人在春天到来时,渴望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光的心情。然而,今年却不能在黄家相聚,颇有些遗憾。
颔联“世间岂无鱼羹饭,不似黄家能顿顿”,这句诗表达了对友人家中的美食的赞美。虽然世间美食众多,但唯有在黄家才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美味。
颈联“未应南楼复南楼,江湖添个新白头”,这一联描绘了诗人在江湖漂泊的过程中,头发渐渐变白的过程。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
尾联“红字寿安坊里路,且倩西风一传语,木枕拳拳五更鼓”,这部分传达了诗人希望借助秋风向友人传递信息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黄秀峰》是南宋词人张埴的作品。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1234年前后,即宋理宗端平年间。
当时正值金国南侵,国家局势紧张,百姓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埴离家从军,投身抗金斗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未获得重用,而是被任命为地方官,负责安抚百姓、整顿秩序。
在这个过程中,张埴结识了黄秀峰,两人志同道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远离家乡的军旅生活中,张埴时常思念故乡的亲人与朋友,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寄黄秀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