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曹娥祠
贞魂纯孝瘗江湄,满目江山故国祠。
海贾时来楫迎汝,山君欲下桂为旗。
九歌合继湘妃些,千古尘昏幼妇碑。
月午潮平波似练,萧萧风竹陇猿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坚定的灵魂和纯粹的孝心被埋葬在江边,满眼都是过去的江山和国祠。
海上的商人时常会乘船来这里迎接你,山中的神祇似乎想以桂树作为旗帜。
《九歌》和湘妃一同歌唱,千百年间尘土飞扬,遮住了小小的墓碑。
月亮正午,潮水退去,平静的波浪像一条白绸缎,风声在竹林中回荡,山里的猴子在坟墓旁悲伤地啼叫。
去完善
释义
1. "贞魂纯孝":指贞洁的曹娥灵魂和其至纯的孝道。
2. "瘗江湄":将曹娥的灵魂葬在江边。
3. "故国祠":曾经的国家的祭祀地点,这里特指曹娥祠。
4. "海贾":航海贸易的人,这里比喻海外来的游客。
5. "楫迎汝":用桨划船前来迎接你,这里指游船在水面荡漾。
6. "山君":山神。
7. "九歌":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诗篇。
8. "湘妃":指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
9. "些":楚方言中“语尾助词”的意思。
10. "千古尘昏":千年的尘埃遮盖了原本清晰的东西。
11. "幼妇碑":曹娥碑,碑上记载了曹娥的事迹。
12. "月午":月亮升起的时候。
13. "潮平波似练":潮水平静时的水面如同一幅画。
14. "萧萧风竹":风吹过竹子发出的声音。
15. "陇猿悲":深山的猿猴发出悲伤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曹娥忠诚精神和孝道的诗。开篇作者以江水为背景,突出了曹娥精神的历史性和地域性。接着诗人以山海、月潮等自然景象,赋予这首诗一种悲壮而深沉的意境。同时,诗人通过对祭祀场所的描绘,表达了对忠孝精神的敬仰之情。尾联以风吹竹林和山间猿猴的悲鸣声,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谒曹娥祠》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洪的作品,具体创作年代不详。然而,通过诗人的其他作品以及历史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出这首诗可能作于唐朝的中晚期。
在李洪生活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由盛转衰的阶段。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国家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对现实充满了忧虑和愤懑。李洪作为一位有志向的文人,他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时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在这首诗中,李洪以缅怀曹娥为契机,表达了对忠孝节义的颂扬和对民众疾苦的关切。通过对曹娥英勇救父事迹的赞美,诗人表达了他对忠诚、孝道等传统美德的坚守与弘扬。同时,他也关注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如战争导致的流离失所、民众的困苦生活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社会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