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仿佛是借着春风的原因,红色的帷幕高高卷起却仍然无法抵挡住春天的魅力。如果能学会理解话语,她的美丽足以使国家倾倒,即使没有情感也能让人心动不已。芍药与你像是亲密的伙伴,而芙蓉却不知要躲避到哪里的芬芳。真是可惜了韩愈成为功臣之后,无法亲自欣赏这些盛开的繁花。
去完善
释义
1. 东风:春风。此处暗示春天的到来。
2. 绛罗:红色绸缎。
3. 不胜春:指春天来临,牡丹花盛开的美景难以承受。
4. 解语:能言善道。这里指牡丹花的美丽能够打动人心。
5. 倾国:形容女子美貌至极,使国家倾倒。这里用来赞美牡丹花的美丽。
6. 无情:指牡丹花虽然没有情感,但其美丽依然能够打动人心。
7. 芍药:一种花卉,与牡丹相似,但花期稍晚。
8. 君:指芍药。
9. 近侍:亲近的随从或仆人。这里指芍药作为牡丹花的亲近伴侣。
10. 芙蓉:荷花。这里与芍药形成对比,表示两者都有各自的美丽之处。
11. 芳尘:芬芳的花朵。这里指芍药和芙蓉各自散发出的香气。
12. 韩令:指唐代文学家韩愈。他曾写过一篇名为《进学解》的文章,赞美牡丹花的美丽。
13. 功成:完成事业。这里指韩愈完成了文学事业。
14. 辜负:指牡丹花在韩愈成名后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15. 秾华:浓艳的花朵。这里指牡丹花盛开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首联起笔不俗,诗人从“东风”写起,暗示出牡丹的富贵之气,紧接着以“绛罗高卷不胜春”描绘牡丹盛开时的胜景,以及其花朵繁茂、不胜春光的形态。颔联是诗人寄寓哲理,借拟人化的手法,强调牡丹花的美丽无与伦比,即使是无情的鲜花也能激起人们的赞美。颈联则是将芍药、芙蓉和牡丹进行比较,表达三者各有千秋的意味。而尾联则转向历史人物,以此惋惜韩愈写诗赞美牡丹虽成就了功名,却未曾在生活中亲身经历过如此美好繁华的景色。整首诗从描绘牡丹的形象入手,接着抒发人生哲理,最后引入历史典故,浑然一体,显示了诗人的深厚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牡丹花》是唐朝诗人罗隐的一首咏物诗,创作于公元870年前后。这首诗歌通过对牡丹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世俗功利的鄙视。
在创作这首诗时,罗隐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才华横溢,但多次科举考试失利,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使得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个时期,唐朝已经进入晚期,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严重。罗隐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关注民生疾苦,批判社会不公。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