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赐状元蔡仲龙

标题包含
赐状元蔡仲龙
联魁金玉龙头选,诏下今朝遇己知。 上国风光初晓日,御阶恩渥暮春时。 内庭考最称文异,胪唱宣名奖意奇。 故里仙才若相问,一年攀折两重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联的题目在于描述主人公在各种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和宠爱。通过讲述在宫中的荣光岁月和在故乡中得到的赞誉,凸显了主人公正如"一年攀折两重枝"般迅速崛起的奇迹。 从韵律的角度来看,这句诗的节奏与上文相同,使用四言律诗的形式来保持音韵的和谐。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原诗句逐句翻译为优雅的现代白话文: 上联:联魁金玉龙头选,诏下今朝遇己知。 下联:上国风光初晓日,御阶恩渥暮春时。 横批:内庭考最称文异,胪唱宣名奖意奇。 经过对原文的斟酌和理解,我们可以将其译为: 上联:选拔出优秀人才如同金镶玉饰,荣耀地受到皇帝的诏令,今天终于遇到了知己。 下联:在这繁华的国度里,晨光初照,犹如来到皇宫的阶梯,感受到了无尽的宠爱与恩泽。 横批:在宫中考核的时候,我的才华被誉为独特出众;当公布名次时,那荣誉就如同传奇般令人惊奇。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赐:赏赐;赐予。 2. 状元:科举考试名列第一的人。 3. 蔡仲龙:宋代状元,生平不详。 4. 联魁:连中魁首,即连续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 5. 金玉:比喻珍贵的人才。 6. 龙头选:比喻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7. 诏: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8. 今朝:现在;当前。 9. 遇己知:得到知己的赏识。 10. 上国:京城;都城。 11. 风光:景色;景致。 12. 初晓日:刚刚升起的太阳,比喻新进的状元。 13. 御阶:皇帝的台阶,比喻朝廷。 14. 恩渥:皇帝的恩情。 15. 暮春:春天最后的一个月,指皇恩浩荡。 16. 内庭:皇宫内院。 17. 考最:考试成绩最好。 18. 文异:文章出众。 19. 胪唱:古代科举考试揭榜时唱名的一种仪式。 20. 宣名:公布姓名。 21. 奖意:奖励的意图。 22. 故里:故乡;家乡。 23. 仙才:才子;贤能之士。 24. 相问:相互询问。 25. 一年:指短时间内。 26. 攀折:本指攀登采摘,这里指科举及第。 27. 两重枝:双重荣誉,这里指状元和探花两个头衔。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宁宗皇帝为赐封状元蔡仲龙而作,语言庄重华丽,富有宫廷诗的特点。首句“联魁金玉龙头选”以龙比喻蔡仲龙,暗示他的才华出众,堪称人中龙凤;次句“诏下今朝遇己知”表达皇帝对他的赏识与重用。 接下来的两句:“上国风光初晓日,御阶恩渥暮春时”描绘了皇宫中的景色,并指出皇帝对他的厚爱如同春天阳光一般温暖。 接下来的两句:“内庭考最称文异,胪唱宣名奖意奇”通过宫中考试取得佳绩和朝廷嘉奖的盛况,进一步突出了蔡仲龙的卓越才能。最后两句:“故里仙才若相问,一年攀折两重枝”则是希望他在故乡也能获得赞誉,如同一年中两次收获的果树一样硕果累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赐状元蔡仲龙》这首古诗创作于宋朝宁宗时期(1195-1224年),是宋宁宗对状元蔡仲龙的赞誉和勉励之作。 在这个时期,宋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科举制度得以进一步发展。作为当时的高官,状元蔡仲龙才华横溢,受到皇帝的器重和赏识。因此,宋宁宗在选拔状元后,以诗的形式表达对蔡仲龙的赞誉,同时也是对全体士子们的鼓舞和激励。 这首诗充分展示了宋宁宗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国家昌盛的期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责任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皇帝对人才的提拔和鼓励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