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百舌

标题包含
百舌
百舌鸣高树,弄音无常则。 借问声何烦,末俗不尚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百鸟在高树上欢快地歌唱,旋律多变而美妙。 请问为何要如此喧闹,如今的风俗并不崇尚静默。
去完善
释义
1. 百舌:鸟名,能模仿其他鸟的叫声,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自己。 2. 高树:指高高的树木,这里是诗人描绘自己的环境。 3. 弄音:指模仿其他鸟的叫声,这里用来比喻诗人的创作活动。 4. 无常则:指声音没有固定的规则,这里用来形容诗人的创作风格。 5. 借问:借用别人的话来提问,这里用来表示诗人的疑问。 6. 声何烦:为何声音如此繁杂,这里用来表达诗人对社会的感慨。 7. 末俗:指现代社会的风俗习惯,这里用来表达对世俗的看法。 8. 不尚默:不崇尚沉默寡言,这里用来描述现代社会的特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欣赏与思考。百舌鸟在高树上鸣叫,发出各种声音,这引发了诗人的想象和思考。"借问声何烦,末俗不尚默",这两句诗人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喧嚣世界的无奈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首诗通过描绘百舌鸟的叫声,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百舌》是唐代诗人郑愔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述了百舌鸟在春天里的叫声和形态,表达了诗人在春天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时间: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这个时期是唐朝的鼎盛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诗歌创作尤为活跃。 人生际遇:郑愔生活在唐玄宗时期,曾任礼部尚书、中书舍人等职。他在仕途上颇有建树,但晚年因事被贬,辗转多地。这首《百舌》可能是他在被贬期间创作的,通过描绘百舌鸟的叫声和形态,表达了对春天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时代背景:唐玄宗时期,唐朝社会经济繁荣,政治相对稳定,文化艺术发展迅速。在这个时期,诗歌创作非常活跃,形成了以杜甫、李白为代表的“盛唐诗歌”。郑愔作为这个时期的诗人,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他的作品也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