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舍留别
拨尽寒灰雨夜深,半窗灯影伴孤吟。
不眠只有琴知得,明日阳关何处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深夜的细雨中,我拨尽所有的炭火,半窗的灯光映着孤独的身影。无法入睡的我只能抚琴倾诉,明日将要离别,内心却充满彷徨。
去完善
释义
1. 拨尽:耗尽的意思。
2. 阳关: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关隘,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要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这里借指离别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林尚仁在其寓舍离别的情景中创作的。诗人以深遂的笔触描绘了离别时的伤感氛围,通过细节的刻画,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深的离别之情。
“拨尽寒灰雨夜深”一句,诗人用“拨尽寒灰”来形容深夜的雨,形象地展示了深夜冷雨的凄凉景象。这种意境营造了一种寒冷的气氛,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离愁之感。
“半窗灯影伴孤吟”则描绘了诗人在离别之际的心情。他独自一人,在灯火摇曳的房间里发出孤独的叹息。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和对亲友离去的哀伤。
“不眠只有琴知得”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夜晚,唯一陪伴诗人的只有他的古琴,而古琴似乎也感知到了诗人的哀愁,与诗人产生了共鸣。
结尾句“明日阳关何处心”,则体现了诗人对明天的期待和忧虑。明日他们将离开这里,前往未知的地方,诗人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
总之,林尚仁的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未来的担忧,成功地表达了他离别寓舍时的复杂心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寓舍留别》这首诗是明朝诗人林尚仁所作,具体时间难以确定,但从诗中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应该是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或稍晚时期。林尚仁(生卒年不详),字景韩,号菊圃,福建闽县人,曾任广东左布政使。
在明嘉靖年间,社会政治环境相对较为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然而,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许多士人为了谋求功名而拼命读书,但他们却往往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关注现实生活,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忧思。
林尚仁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与朋友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他通过对寓舍周围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他也暗示了自己即将离京赴任,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和不舍。总的来说,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忧虑,同时也展示了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