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使辽作十四首 其三

标题包含
使辽作十四首 其三
礼为王人重,关亭道路除。 荒城初部落,名镇古巫闾。 习俗便乘马,生男薄负锄。 传闻断腕地,岁岁作楼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礼貌对人们来说非常重要,在关卡和道路上都受到了重视。 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初建起村落,这个有名的地方位于古老的巫闾山。 这里的习俗就是骑马,男孩们则习惯于肩扛锄头。 据说这里曾经有许多人为了生活断去自己的手腕,但现在每年都有很多人在这里修建楼房居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礼为王人重:王人指王者所命的人,这里代指朝廷使者;礼为朝廷使者看重。 2. 关亭:边关的驿站。 3. 道路除:清除道路上的障碍,比喻准备迎客。 4. 荒城:荒废的城市。 5. 部落:这里指民族聚居的地方。 6. 名镇:著名的城镇。 7. 古巫闾:古代著名的山水名胜之地。 8. 习俗:当地的风俗习惯。 9. 便乘马:习惯于骑马。 10. 生男薄负锄:形容当地男子轻视农耕,不务正业。 11. 断腕地:传说舜的后裔尉迟贞在采石时,因误伤手腕,折断而死。后世因此称这个地方为“断腕地”。 12. 岁岁作楼居:每年都在断腕地修建高楼居住。
去完善
赏析
《使辽作十四首 其三》赏析:诗人刘跂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辽地的风土人情。在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礼仪的重要性以及关亭道路的清洁整齐。同时,诗人还描述了荒凉的城堡和古老的名镇,这些都是辽地独特的风貌。在这里,人们习惯于骑马出行,男孩子则常常背负着锄头。相传这里曾是断腕之地,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繁荣的住宅区。整首诗歌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辽地的历史变迁和人文风情,令人叹为观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使辽作十四首 其三》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末年,具体时间为公元979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尤其是在北方边境,辽国与北宋之间的关系一直紧张。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刘跂正担任使者出使辽国。作为一位富有才情的文人,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在他这次出使辽国的行程中,他亲眼目睹了边疆的战备情况和民族矛盾,这些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诗中,刘跂通过对边疆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疆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他也揭露了当时政治腐败、民生困苦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他对北宋朝廷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这一时期的北宋,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对内,宦官势力逐渐崛起,政治斗争日益激烈;对外,与辽国的战争不断,边患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刘跂的诗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