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小师慧清游山

标题包含
小师慧清游山
行脚不遇人,不如屋里坐。 那事本现成,何须外边讨。 东行西行,蓦忽筑著脚指头。 定笑玄沙,错认橘皮唤作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子益,又称僧子益,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书上的记载较为有限,以下是根据现有资料整理的简要介绍: 1. 出生与出家:释子益出生于五代时期的南汉(今广东一带),具体生年不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行走中碰不到人,不如回家去休息。 这事情本来就准备好了,何必还要到外边去找呢? 无论往东还是往西走,突然间就找到了解决方法。 一定会嘲笑那些理解错误的人,把橘皮误认为火焰。
去完善
释义
1. 行脚:佛教名词,指游方化缘、行乞的僧人。 2. 释子:僧人的别称。 3. 益:李益,唐朝著名诗人。 4. 东行西行:表示四处行走寻找。 5. 蓦忽:突然,一下子。 6. 筑著脚指头:这里是指突然停下来。 7. 定笑玄沙:指对错误一笑置之的意思。 8. 橘皮唤作火:这是用典故来说明认错的事情,橘子皮和火颜色相似,但本质完全不同,这里用来比喻错误的认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子益所作的《小师慧清游山》。诗的内容简洁明了,表达了作者对事物认知的一种独特见解。在这里,我将尝试对其进行深度赏析。 首句“行脚不遇人,不如屋里坐”中的“行脚”是指云游四方的僧人,诗人以此比喻四处寻求真理的行为。这句诗暗示了一个人如果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没有遇到能够帮助自己的人,那么他或许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也许安静地坐下来思考才是最好的选择。 接下来的一句“那事本现成,何须外边讨”,诗人进一步表明了他的观点:真实的事物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不需要向外寻觅。这表明了诗人认为事物真相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感悟,便能发现事物的本质。 接下来的两句“东行西行,蓦忽筑著脚指头。定笑玄沙,错认橘皮唤作火”则通过一个幽默的故事传达了诗人的另一层含义。这两句诗描述了一个云游僧人在东西行走时,突然发现自己的脚指头上有个东西,原来是一只橘皮。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四处寻找真理的人,他们往往在追求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误把表面的现象当作事物的本质。所以,诗人以这个笑话作为提醒,让我们明白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小师慧清游山》是宋代诗人释子益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小师慧清在山中游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诗中的“小师慧清”是一位僧人,他在山中游历,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释子益是一位宋代的诗人,他的作品以佛教为主题,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诗人所在的历史时期。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代的诗歌创作也非常活跃,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如苏轼、辛弃疾等。释子益作为宋代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也深受这个时代的影响。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诗人的人生际遇和时代背景。释子益在宋代生活,他的一生都在寺庙中度过的。他与其他僧侣一起参禅悟道,过着平静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