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全上人之仰山

标题包含
全上人之仰山
集云峰下四藤条,千载谁知恨未销。 去去全身担荷得,石龙依旧碧岧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子益,又称僧子益,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书上的记载较为有限,以下是根据现有资料整理的简要介绍: 1. 出生与出家:释子益出生于五代时期的南汉(今广东一带),具体生年不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集云峰下的四根藤条,千百年来它们的怨恨似乎还未消散。尽管经历过各种困苦艰辛,它们依然能够坚定地承受住一切负担,就像那石龙一样,依然保持着碧绿的雄伟姿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全上人之仰山》:是释子益的一首诗。释子益是唐朝时期的僧人,以诗才著称。 2. 集云峰:位于湖南省,因山峰聚集如云而得名。 3. 四藤条:指四种不同的藤条。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用来比喻自己的四个弟子。 4. 千载谁知恨未销:意思是千百年来谁知道我的遗憾还没有消除。这里的“恨”指的是遗憾,“销”表示消除。 5. 去去:表示离去的意思。 6. 全身担荷得:这里是指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佛教事业中。 7. 石龙依旧碧岧巍:石龙指的是一种岩石的形状,像一条盘旋的龙;碧岧巍形容石龙的颜色和形状,绿色且高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登山过程中,对于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感悟。首句“集云峰下四藤条”通过描述山下的四根藤条,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林景色。接着诗人以“千载谁知恨未销”表达了历史长河中,人们对于世事的无常和遗憾的感慨。第三句“去去全身担荷得”则寓意着要勇于承担生活的责任,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后一句“石龙依旧碧岧鷔”则以石龙这一形象传达了自然永恒、岿然不动的精神内涵。整首诗融情于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递出深沉的人生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全上人之仰山》是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白居易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27年,当时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这段时间里,他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官场上的失意使他深感痛苦和无奈。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反而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以诗歌来表达对生活和社会的感悟。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背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的影响,唐朝的国力逐渐衰弱,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白居易作为一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以诗歌来反映社会的现实问题,表达自己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因此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