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宿楚国寺有怀

标题包含
宿楚国寺有怀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疎林叶满床。 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江边松菊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嘏,字承祐,号冷斋,唐代诗人。他的生卒年及出生地均不详,但据《全唐诗》记载,他主要活动在唐德宗至唐宣宗时期(780-859)。 赵嘏的诗歌以五言律诗为主,题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边塞戍楼、离别送别...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风吹动着枯萎的荷花,散发出孤独的香气;天空中残月和烟雾交织在一起,显得苍茫无际。 寒冷的天气里,傍晚的寺庙在水中投下波光粼粼的影子;红色的枫叶飘落,稀疏的树林间铺满了叶子。 大雁起飞,似乎是被江边的船桨声所惊扰;乌云涌动,仿佛是想要掩盖北楼的霜气。 江边松树和菊花的原野应该已经荒废了,八月的夜晚在长安城中漫长得如同永恒。
去完善
释义
1. 宿:过夜;这里指住宿或暂时居住。 2. 楚国寺:楚地的一座寺庙,具体位置不详。 3. 有怀:有所怀念。 4. 风动衰荷:风吹动着凋零的荷花。 5. 寂寞香:孤独而微弱的气味。 6. 断烟残月:消逝的烟雾和残缺的月亮。 7. 共苍苍:一起显得迷茫遥远。 8. 寒生晚寺:夜晚的寺庙感受到寒气。 9. 波摇壁:波浪拍打着墙壁。 10. 红堕疎林:红色的落叶散落在稀疏的树林中。 11. 南浦棹:在南边的浦口划船。 12. 阴云欲护北楼霜:阴云遮盖了北楼的霜冻。 13. 江边松菊:江边松树和菊花;这里可能指作者在江边看到的景物。 14. 荒应尽:应该已经荒废。 15. 八月长安:指长安八月时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宿楚国寺有怀》是一首描绘作者在楚国寺过夜时所感所想的作品。全诗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岁月的感慨。 首联“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写的是初秋的景象。风吹动着衰败的荷花,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远处的烟雾和残月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苍茫的感觉。这里用“衰荷”、“断烟”、“残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颔联“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疎林叶满床”,描述了夜晚寺院的景象。寒冷的夜晚,水面波光粼粼,仿佛在轻轻摇动着寺壁;稀疏的树林里,红色的落叶铺满了地面。这里的“寒生”、“红堕”等词语,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感叹。 颈联“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写的是诗人远眺时的所见。南飞的大雁似乎被江边的船只惊起;阴云笼罩着北楼,仿佛要保护那里的霜露。这两句诗,既有视觉上的描绘,又有听觉上的感受,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尾联“江边松菊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是对诗人所处环境的进一步刻画。江边的松树和菊花已经荒废,表明岁月的无情;八月的长安城,夜色正浓。这里以“松菊荒”和“夜正长”的形象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楚国寺有怀》是唐代诗人赵嘏于大和末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正值唐文宗执政期间,朝廷内部宦官势力日渐壮大,政治斗争日益加剧,民生疾苦更为严重。 赵嘏这个时期生活在中原地区,过着游历四方的生活,并寻求着自己的理想抱负。面对国家和人民的苦难,他深感忧虑,并立志为国为民尽一份力。然而在那个时代,他的理想却难以实现,因此他常常在旅途中寄情山水,表达内心的忧郁与愁绪。 在创作《宿楚国寺有怀》一诗时,赵嘏已经游历了许多地方,对各地的民俗风情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在楚国寺里留宿时,看到了寺院内的景色,想起了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现状,心情十分沉重。于是,他以寺院的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楚国的山川、江水和古树等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