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上赋梅
桃李何须续后开,芝兰胜韵许相陪。
先春莫道无深意,调鼎方知有大才。
南国正宜溪上路,故园长梦竹间台。
骚人不为寻诗句,自爱幽芳特特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桃树和李树不需继续开花,比得上芝草和兰花的韵味就足以相伴。春天的到来别说是没有深刻的含义,仔细品味才知道有高尚的人才。南方的溪流小路最适宜,古旧的花园梦想在竹林之间的高台。文人墨客不是为了寻找诗句,只是因为深深爱着这幽静的花朵才会特地前来。
去完善
释义
1.桃李:指桃花和李花,比喻才华横溢的人。
2. 续后开:在之后开放。
3. 芝兰:形容美好品质的人或物。
4. 胜韵:美好的气质、风度。
5. 先春:春天来临之前。
6. 深意:深刻的用意。
7. 调鼎:煮食时调味的意思,这里引申为发挥才能。
8. 南国:我国南方地区。
9. 正宜:正好适合。
10. 溪上路:沿溪边的道路。
11. 故园:故乡的园林。
12. 长梦:长久的梦想。
13. 竹间台:竹林中的亭台。
14. 骚人:诗人,文人墨客。
15. 寻诗句:寻找描绘梅花的诗句。
16. 自爱:自己欣赏、喜爱。
17. 幽芳:清幽的香气。
18. 特特来:特地前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席上赋梅”,以桃李、芝兰比喻其他人,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独特品质的赞美。首联通过对比,指出桃李之艳并非梅花的本色,暗含了诗人对传统艳丽花朵的批判;同时以芝兰比作梅花,暗示梅花的高洁与芬芳。颔联则从季节的角度赞美梅花的珍贵,强调梅花报春的特别意义,以及其对于国家大业的象征作用。颈联写梅花的生长环境,点明梅花的南方属性,呼应题目中的“席上”,寓意诗人在宴席上的所见所感。尾联则揭示诗人写诗的缘由——追寻梅花的韵味,表达对梅花深深热爱之情。整首诗形象生动,富有哲理,在描绘梅花的同时,传递出诗人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席上赋梅》是南宋诗人李处权的一首咏梅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难以考证。然而,从诗中的意境和风格来看,大致可以推断出创作时间应该在1170年至1210年之间。
在诗的创作时期,李处权经历了丰富的人生际遇。他早年家境贫寒,凭借自己的才学和努力考中进士。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在地方任职,后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尽管如此,李处权并未气馁,他寄情山水,以诗词为伴,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在他的笔下,梅花成为了坚韧不屈、傲霜斗雪的象征,这也是他对人生态度的一种表达。
在那个时代,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有金兵侵扰,内有农民起义。尽管面临如此困境,李处权仍然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他用自己的诗篇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这首《席上赋梅》就是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精神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