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至溪岸时当寒食书节物呈同行
风作山云断复飘,沙平竹日影萧萧。
柔桑始叶蚕争出,浅水无鱼鹭独翘。
白髪寻春悲去国,朱门赐火望行朝。
游从此地多君子,乘兴来过不待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风起兮山云飘忽不定,流沙铺陈在翠竹日影间显得萧条寂寥。柔弱的桑叶刚开始生长,簇拥着的蚕儿纷纷爬出,浅浅的水面上没有鱼儿,只有白鹭独自高昂着尾羽。白发苍苍的老者寻找春天的足迹感叹国家的变迁,红漆大门里的人们举着火把期望朝廷的到来。这里的游人大多拥有高尚的品质,随心所欲的来过不需预约邀请。
去完善
释义
1. 风作山云断复飘:"作",兴起的意思;"断复飘"形容云彩随风飘扬的状态。
2. 沙平竹日影萧萧:"平"指沙地平坦;"萧萧"用来描述光影稀疏的景象。
3. 柔桑始叶蚕争出:"柔桑"指新生的桑叶;"始叶"是开始生长叶子的意思;"蚕争出"描绘了春蚕破茧而出的场景。
4. 浅水无鱼鹭独翘:"无鱼"表示水域中暂时没有鱼出现;"鹭独翘"描述了白鹭在浅滩上独立栖息的情景。
5. 白髪寻春悲去国:"白髪"指年老的诗人;"寻春"是对春天的寻找;"悲去国"表现了诗人在看到春天景象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6. 朱门赐火望行朝:"朱门"代指权贵豪门;"赐火"是古代寒食节皇帝赏赐臣民火种的一种形式;"望行朝"意味着期望皇恩能够降临在自己身上。
7. 游从此地多君子:"游从"指结交朋友;"多君子"表示这里的氛围吸引了很多有德行的人。
8. 乘兴来过不待招:"乘兴"是趁着兴致的意思;"待招"通常指等待邀请。这句诗表达了诗人邀约友人同游此地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偶至溪岸时当寒食书节物呈同行》中,诗人李处权以富有画面感的笔触描绘了寒食时节的景色与心情。首先,他描述了山云翻滚、沙平竹疏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清的氛围。接着,他以柔桑初叶、蚕虫争出以及浅水无鱼、白鹭独翘的景象来展现春天的生机和孤寂之情。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国事的关注和对朝廷的希望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他的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对过去的回忆,对春天的寻找则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同时,他还提到了朱门赐火这一事件,暗示着贵族阶层的生活以及对皇帝的关心。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象,还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在遣词造句上匠心独具,将情感融入自然景致之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感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偶至溪岸时当寒食书节物呈同行》是南宋诗人李处权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高宗年间(1127-1162年)。在南宋初年,战争频繁,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李处权作为一个文人,以诗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时代的忧虑。
在这个时期,李处权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本是北宋皇室的远亲,但在金兵攻陷汴京后,家破人亡,被迫流亡江南。他曾积极参与抗金斗争,但始终未能实现恢复故土的理想。晚年,他隐居于杭州西湖边的茅屋,过着清贫的生活。
在南宋高宗年间,时代背景复杂。一方面,南宋朝廷为求偏安一隅,不断向金国妥协,割地赔款;另一方面,民间抵抗势力此起彼伏,民族矛盾激化。这种时代背景下,李处权的诗歌充满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在这首诗中,他以寒食节为契机,描绘了乡村的景象,表达了对自己漂泊命运的感慨以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