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瑞松亭
德积固有源,吉卜可无地。
要知青囊术,讵尽黄壤计。
翁族鼎七闽,籍甚月旦议。
五车闻善训,三迁见深意。
父子兄弟间,接武广寒桂。
世方慕朱紫,此道非我贵。
而今二阮贤,风雅果未坠。
婆娑竹林下,颇用文章戏。
诸郎赤凤麟,唾手可高位。
惟松岁寒质,似抱君子器。
伟此无情物,胡然效斯瑞。
天人理则悬,声闻在交际。
我行几千里,岁晚飘零至。
升亭整素冠,敬仰动长喟。
塜木助芊芊,前山益佳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德性积累的源头,吉祥无地不在。
须知学问之传承,黄土耕耘有时。
家族世代兴隆,名声传扬天下。
博学多闻传承家训,搬迁三次饱含深意。
家族成员间,追随者众多如众星捧月。
世人羡慕荣华富贵,而这传统意义更深。
如今有二位贤能,家风雅致仍在。
竹林间谈笑风生,妙笔生花。
子孙英才济济,近在咫尺高位。
唯有松树品质卓越,犹如君子风范。
树木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人才了。
天地之间的真理深奥,交往之中德行可见。
我从远方来,行过数千里,晚年来到此处。
登上亭子整理衣冠,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墓地苍松翠柏,使前山气象更加宜人。
去完善
释义
德积:积德。《易·系辞上》:“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盖言渊深之德也。” 唐 李白 《古风》诗之二:“积水成洪流,鬼神为之机。”
青囊术:指风水之学。
吉卜:古人卜居,选择吉地而居。
七闽:古族名,分布在今福建省一带。
五车:形容书多。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三迁:晋 左思《咏史》诗之六:“三迁授徒业,百行兼妪织。”
月旦议:谓评论人物或议论世事。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
广寒桂:比喻高人雅士,出类拔萃者。
朱紫:借指高官显爵。
二阮:晋 诗人 阮籍 和 阮咸 的并称。阮籍以文才称;阮咸以音乐知名,皆豪放不检束。
婆娑:盘旋舞蹈貌。
竹林:此处指的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
文章戏:做文章的练习。
赤凤麟:指高贵的或有才能的人。
声闻:名声传布于外。
在天人理:指与天意相通的仁政。
际:会合;遇合。
行:出行,行走。
飘零:漂泊流落。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借咏赞瑞松亭的景致,寓托了诗人对于道义、学问和人品的珍视。首句“德积固有源”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德行如同水源一样具有深厚的源头。接着“吉卜可无地”表示吉祥的事情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生,寓意无论环境如何都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要知青囊术,讵尽黄壤计”说明了研究学术的道理和处世之道是不能局限在眼前的一点点计划之中的。接下来,诗人在讲述翁族这个家族人才辈出,得到了广泛赞誉的同时,又批评了世人过分追求名利的行为,体现出诗人对道德品质的推崇。在描写二阮贤时,“此道非我贵”表达了诗人对二阮贤美德的尊重,并认为他们的家风并没有因为时代变迁而消失。“婆娑竹林下,颇用文章戏”是对竹林七贤中阮籍、阮咸等名士的赞赏,也暗示出诗人对其洒脱不羁的人生态度的认同。随后,诗人描绘了“诸郎赤凤麟”的场景,称赞家族中年轻一代的杰出表现,并用“唯松岁寒质,似抱君子器”比喻他们犹如四季常青的松树一样,拥有高尚的品质。在结尾部分,“伟此无情物,胡然效斯瑞”感叹自然界的奇妙现象,揭示了天人感应的道理。最后,“我行几千里,岁晚飘零至”表达了诗人奔波劳碌的一生,以及“敬仰动长喟”中对人生命运的无奈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瑞松亭》是南宋诗人李处权所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04年,当时南宋正处于金兵入侵、国家危亡的时期。
李处权作为南宋的一位文人,他的人生际遇与时代紧密相连。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李处权虽然才华横溢,但并未受到重用,反而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后来勉强担任了一个地方官职,但因官场黑暗,被迫辞官归隐。
在李处权生活的年代,南宋正处于金兵入侵、国家危亡的时期。北方大片土地被金兵占领,南宋朝廷软弱无能,不断向金国求和。李处权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但他又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寄托在诗歌之中。
《题瑞松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李处权通过描绘瑞松亭周围的景色,表达了他对美好景色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用松树的形象来比喻自己的坚韧品质和顽强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栋梁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