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梅花六首 其五

标题包含
梅花六首 其五
画论形似已为非,牝牡那穷神骏姿。 莫向眼前寻尺度,要从物外极观窥。 山因雨雾青增黛,水为风纹绿起漪。 以是于梅觅佳处,故应偏爱月明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蕃(895年-970年),字昌龄,又字仲宾,号章江先生。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的一位著名文人、政治家。 赵蕃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赵崇祚是唐朝末年的进士,曾任翰林学士。赵蕃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画作注重外形描绘已非上策,要捕捉对象的神韵与姿态才是关键。 别在眼前找寻判断标准,需从外部深入观察洞察。 青山因雨水雾气更显葱郁,绿水因微风波纹而泛涟漪。 因此观赏梅花最佳时刻,当然更偏爱明月映照之时。
去完善
释义
1. "画论形似已为非":此句中的"画论形似"指的是绘画理论中对于事物形状的模仿。这里说"已为非",即表示作者认为仅仅追求事物的形似是不够的。 2. "牝牡那穷神骏姿":"牝牡"在此意指阴阳,"神骏姿"则是指精神层面的美好景象。这句意思是探讨如何在画作中展现事物的精神面貌,而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形式。 3. "莫向眼前寻尺度":这是提醒读者不要局限于眼前的表面现象去寻找评判事物的标准。 4. "要从物外极观窥":主张应从超越具体物质世界的更高层次去观察和理解事物。 5. "山因雨雾青增黛":这句话描绘了山中雾气弥漫,使得原本的绿色变得更加深邃的景象。"青增黛"描述绿色加深。 6. "水为风纹绿起漪":描绘风吹过水面,形成波纹,使得水的绿色显得更加生动。 7. "以是于梅觅佳处":因为这样的理解,所以在欣赏梅花时,要寻找它最美的时刻。 8. "故应偏爱月明时":因此应该最喜欢在月光下欣赏梅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梅花六首·其五”,表达了诗人对于绘画与审美的独特见解。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单纯追求形似并不是正确的审美方式,真正的艺术应当展现出内在的神韵和气质。 首先,诗人提到绘画应该追求形象的精髓,而不仅仅是表面的相似。这就像寻找一匹骏马的雌雄难辨之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捕捉到马的灵魂和神态。然后,作者指出,要在物外寻找美感,超越眼前的具体形态,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 接着,诗中提到山峦在烟雨笼罩下显得更加青翠,水面被风吹起波纹,这些都是在物外寻找美的例子。因此,作者认为欣赏梅花也要从整体上把握它的韵味,而不只是局限于花朵的形状和色彩。 最后,诗人强调了自己喜欢在月光下欣赏梅花的原因,因为这样的场景更能凸显出梅花的品质和精神。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艺术真谛的审美观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梅花六首·其五是一首描绘梅花之美的古体诗,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赵蕃。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即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赵蕃在官场上有一定的地位,但因目睹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以及民族矛盾激化,内心充满忧国忧民之情。梅花作为诗人的象征,代表了他的高尚品质和高洁情怀。他借梅花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不幸命运的感慨。 此外,这个时期的南宋正处于金兵南侵、民生疾苦、朝政腐败的历史背景下。诗人在这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创作了此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民间疾苦的关切。梅花所象征的品质和诗人的人生态度与当时社会现实的鲜明对比,使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