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打春牛和韵
块然形质本何殊,似为春来出旧墟。
以色配年疑未可,与耕为候信非虚。
升阳盖自寅正始,取类还当丑位初。
但得碎身资穑事,岂须功效载农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
块然形质本何殊,似为春来出旧墟。
以色配年疑未可,与耕为候信非虚。
升阳盖自寅正始,取类还当丑位初。
但得碎身资穑事,岂须功效载农书。
现代白话文译文:
块状外形本质并无不同,似乎随着春天的到来从旧的栖息地出现。
用颜色来配合年份不太合适,根据农耕来确定时节更加真实可靠。
阳气升起大概始于凌晨四点,归类应该还处在丑时之初。
只要能碎身助力农事,就不需要功效记载在农书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打春牛:古代立春时的一种风俗,用泥塑一牛,在立春那天打碎,表示春天的到来。
2. 和韵:用原来的诗词的韵律来创作新的诗词。
3. 块然:自然形成的,无人工痕迹的。
4. 形质:形状和实质。
5. 本何殊: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同。
6. 似为:好像是为了。
7. 春来:春天来临。
8. 出旧墟:从旧的泥土中出来。
9. 以色配年:根据颜色来搭配年份。
10. 疑未可:怀疑是否可行。
11. 与耕为候:作为耕种的季节标志。
12. 信非虚:确实不是虚假的。
13. 升阳:阳气上升。
14. 盖自:大概是从。
15. 寅正始:指凌晨三点到五点。
16. 取类:选取同类的事物。
17. 还当:还是应当。
18. 丑位初:指凌晨一点到三点。
19. 但得:只要能够。
20. 碎身:打碎身体,这里指打碎泥塑的春牛。
21. 资穑事:支持农耕的事情。
22. 岂须:哪里需要。
23. 功效:效果和功能。
24. 载农书:记录在农业书籍中。
去完善
赏析
《观打春牛和韵》是宋代诗人吕陶的一首咏物诗,通过观看打春牛这一民间习俗,表达了对农耕文化的敬意和对春天的期盼。
首联描述了春牛的形态特征,块然形体与普通耕牛无异,仿佛是为春天来临而从老地方走出来。这里用“何殊”表现了春牛的普通和普通耕牛的相似之处,暗示了春牛在农耕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颔联通过对春牛的刻画,表达了农民对于季节更替的期望。“以色配年”是指通过观察春牛的颜色来预测农作物的丰收与否,这是古代农业中的一种习俗,虽然看起来似乎不可靠,但“与耕为候”却表明这种习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具有实际的依据。
颈联则进一步描绘了春牛的寓意。春天阳气上升,开始于凌晨三点到五点(寅时),而丑时是凌晨一点到三点,春牛在丑位出现,象征着阳气从下沉转向上升的过程。
尾联则以春牛的牺牲精神作为赞美,表达了对其全力服务于农耕事业的敬仰。“但得碎身资穑事,岂须功效载农书”意味着只要春牛能贡献自己,帮助农民播种耕耘,它就不需要其他的美赞和歌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打春牛和韵》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吕陶。创作于公元960-1279年间的宋代。在这个时期,农耕文明得到了快速发展,而“观打春牛”这一活动则是春耕仪式的重要环节。所谓“打春牛”是指将泥塑的牛打碎以祈求春天到来、五谷丰登的一种古老习俗。
诗人吕陶在创作此诗时,生活相对安逸,颇受士大夫阶层的尊崇。他目睹了人们举行打春牛仪式的热闹场景,感受着春天的气息和生活的热情,于是即兴创作了这首《观打春牛和韵》。
宋代社会和谐稳定,科举制度得以健全,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吕陶在当时属于著名的文人,他不仅擅文,而且喜欢交友,甚至喜爱参加这些具有浓郁民间风情和祈福寓意的活动,充分展现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和广阔胸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