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熙春朝阳

标题包含
熙春朝阳
山占樵城最上头,眼前历历记曾游。 古来不少二千石,海内今谁第一流。 小队未妨需隙暇,大书已觉振岩幽。 于今幸际丰登日,满泛松觥賸句酬。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蒙仲(1894年-1970年),原名方家骅,字蒙仲,号梦周,浙江杭州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 早年经历: 方蒙仲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曾在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座山中,占据最高位置的乃是那座柴草搭建的小屋,而我的眼前仿佛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曾经在此游玩的日子。自古以来,这里见证了不少的高官显贵,而在今天,这片大地上又有谁是那位最顶尖的人物呢?小队的成员们在闲暇之余也不妨互相交流一下心得,而那本大书已经让人觉得振聋发聩,格外幽深。如今我们正幸运地处于这丰收的时期,一边品尝着美酒佳肴,一边用诗歌进行交谈和相互赞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熙春:春天温暖宜人。 2. 朝阳:指早晨的太阳。 3. 樵城:柴火堆砌成的城堡,此处代指山脉。 4. 历历:清晰的样子。 5. 二千石:古代官员的一种等级,这里用来形容贤能的人。 6. 海内:四海之内,泛指全国。 7. 小队:小队伍,指与好友同游的小团队。 8. 需隙暇:利用空闲时间。 9. 大书:书籍,此处的意思是阅读诗书。 10. 振岩幽:提振精神,感受大自然的幽静。 11. 幸际:幸运地遇到。 12. 丰登:丰收,五谷丰登。 13. 松觥:松木制成的酒器。 14. 賸句:剩下的诗句。
去完善
赏析
熙春朝阳描绘了春日阳光照耀下的山景图,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喜悦。全诗表达了作者在山上闲游时的所见所思,以及对过往历史的怀念和现今生活的满足。 首联“山占樵城最上头”,点明登山的位置,以及作者在山巅的视角,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接下来“眼前历历记曾游”则表明,眼前的景象勾起了他对过去的回忆。这一句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颔联“古来不少二千石,海内今谁第一流”是怀古之思。这里“二千石”是古代郡守的别称,诗人借此表达对过往历史的感慨。同时,他也在质疑现今社会是否有足以与古人相提并论的人才。 颈联“小队未妨需隙暇,大书已觉振岩幽”转向描写自己此刻的心情。“小队”一词形象地描绘出随行的同伴们,而“隙暇”则表示作者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到片刻的宁静。尽管繁忙,却仍然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这种体验让人陶醉。 尾联“于今幸际丰登日,满泛松觥賸句酬”则是赞美现在的幸福生活,也是诗歌的高潮部分。“丰登日”意味着丰收的季节,人民生活富足,一派祥和的景象。在这样的日子里,诗人举杯邀友,共庆太平盛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熙春朝阳》是南宋诗人方蒙仲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79年左右,也就是南宋末期。这一时期,蒙古帝国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并与南宋展开激烈的战争。江南地区虽然暂时得到安宁,但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人们的心头。 在这段时间里,方蒙仲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原本出身于书香门第,年轻时就表现出过人的才学,但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未能进入官场。然而,正是这段经历使他更加关注民间疾苦,关心国家的命运。在蒙古铁骑南下之时,方蒙仲毅然投身于抗敌斗争,成为了一名英勇的义士。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方蒙仲写下了《熙春朝阳》这首诗。他以朝阳比喻国家的新生和力量,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许。同时,他也借“熙春”一词,表达了江南地区虽然在战乱中依然保持了繁荣和生机。这首诗充分展示了他作为一名爱国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