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味道韬光,伴耕钓、城南涧曲。
吾不羡、炼丹金井,访仙王屋。
清洁无瑕通隐显,满堂岂肯贪金玉。
向北窗、高卧水风凉,槐阴绿。
闲自赏,东篱菊。
偏喜种,幽居竹。
信巍然良贵,有荣无辱。
外物随缘姑泛应,无心仕止常知足。
喜圣时、协气屡丰年,西畴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悠闲自得,相伴着耕作与垂钓于城南幽谷。我不羡慕那炼丹的金井和探访仙人所在的王屋山。心灵的纯洁使我在显达与隐逸中自如切换,我自然不会贪图荣华富贵。在北窗下,躺着享受那凉爽的水风吹拂,枝叶繁茂的槐树洒下一片绿色。闲暇之时欣赏那东篱下的菊花,喜欢独自种植幽静处的竹子。坚信着生命的宝贵,既有荣誉也不免会有屈辱。凡事都要看开一些,顺应缘分,无意仕宦,常常满足。欢喜盛世和谐,连年丰收,田野里满是成熟的稻谷。
去完善
释义
1. "味道韬光":味道即品味,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韬光是指收敛光芒,形容隐居生活。这句话总体描述的是诗人选择在城南涧曲这种地方过一种隐逸的生活,用心去品味生活的价值。
2. "伴耕钓、城南涧曲":陪伴诗人的是农耕与垂钓,而城南涧曲是诗人隐居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远离繁华都市。
3. "炼丹金井、访仙王屋":金井是传说中仙人炼丹的水井,王屋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境。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并不羡慕那些追求长生不老的人,因为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理想。
4. "清洁无瑕通隐显、满堂岂肯贪金玉":这两句赞美了隐士的高尚品质,他们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但心灵纯洁无暇,从不贪图富贵。
5. "北窗、高卧水风凉、槐阴绿":这些描绘诗人居住环境的美好景象,表达出他安享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6. "闲自赏,东篱菊":东篱菊代表陶渊明的隐逸精神,诗人以此表示他对陶渊明式生活的向往。
7. "偏喜种,幽居竹":诗人喜爱竹子,因竹子具有坚韧不屈的品质,象征着高洁的人格。
8. "信巍然良贵、有荣无辱":这是诗人的人生观,认为真正的珍贵之物在于内在的品质和人格,而不在于外在的荣华富贵。
9. "外物随缘姑泛应、无心仕止常知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豁达态度,他认为只要顺应自然,就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10. "喜圣时、协气屡丰年、西畴熟":这是诗人对国家太平、人民安康的期望,希望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词。诗人以“味道韬光,伴耕钓、城南涧曲”开篇,描述了他在城南的山涧边过着耕种垂钓的隐居生活。接着用“吾不羡、炼丹金井,访仙王屋”表达了他对神仙生活的无动于衷,他更喜欢的是这种清静无瑕的生活。
下阕中,诗人用“清洁无瑕通隐显,满堂岂肯贪金玉”表明自己高尚的品质,即使满堂金玉也不会被诱惑。随后又通过“向北窗、高卧水风凉,槐阴绿”表达了他在凉爽的槐树荫下悠然自得的生活。
在“闲自赏,东篱菊。偏喜种,幽居竹。”两句中,诗人展示了他的兴趣爱好,欣赏东篱下的菊花,喜欢种植幽静的竹子。之后他用“信巍然良贵,有荣无辱。”再次强调自己的品质,坚守信念,不求名利。
最后诗人写到“外物随缘姑泛应,无心仕止常知足。喜圣时、协气屡丰年,西畴熟。”表示他对世事的无争态度,只追求内心的满足。同时他也庆幸自己所处的时代国泰民安,庄稼丰收。整首词展现了诗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隐士形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满江红》是南宋词人曹冠的一首名篇。这首词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南北宋”分治时代。
在这个特殊时期,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面对北方的金国虎视眈眈。虽然对外形势严峻,但南宋朝廷内部却是一片歌舞升平,权臣弄权,奸佞当道。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都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和使命,希望通过诗词作品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曹冠作为当时的知名文士,也受到了这种氛围的影响。他通过对山河壮丽的描绘,以及岳飞、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事迹的引述,表达了自己对英勇抗争精神的赞美和继承。同时,他也表达了对那些苟且偷生、忘却国耻之人的强烈愤慨和鄙视。通过这首《满江红》,我们可以感受到曹冠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在时代大变局中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