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直早出
诸司人尽马蹄稀,紫帕云竿九钉归。
偏觉石台清贵处,榜悬金字射晴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各部官员都已离去,只剩下稀疏的马蹄声;紫色的帕子系着云竿,9个钉子把竿子固定在架子上。
在这石台上显得格外清新高贵,金色的榜单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去完善
释义
《下直早出》郑畋注释:
1. 诸司:指各级官署。
2. 马蹄:指骑马的人。
3. 紫帕云竿:指官员的仪仗。
4. 九钉:指官署的门钉。
5. 石台:指石阶。
6. 清贵:指地位尊贵。
7. 榜悬金字:指门前的匾额。
8. 晴晖:指阳光。

去完善
赏析
《下直早出》郑畋这首古诗描绘了宫廷官员下班时(“下直”即从值夜班结束)的景象。首句“诸司人尽马蹄稀”,说明了宫廷内外繁华的公务场面已归于寂静,随着马蹄声渐稀,大臣们纷纷离去;次句“紫帕云竿九钉归”,描述了这位官员骑着马儿回归的场景,宛如一团紫气环绕着云竿,悠然而去。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进一步展现了他所感受到的特定环境:“偏觉石台清贵处,榜悬金字射晴晖。”在这里,石台上金光闪闪的匾额仿佛向晴朗的阳光反射,越发显得清雅尊贵。
这首诗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寂静却尊贵的宫廷景象,透露出作者对公务场面的独特审美情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下直早出》是唐朝诗人郑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末黄巢起义时期,约公元875年至884年之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战乱频繁,民生疾苦。
郑畋身处其中,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他任职尚书右仆射时,曾举兵抵抗黄巢起义,但因朝廷内部的纷争和军事力量的悬殊,未能成功。这使得他对国家的命运感到忧虑,也对百姓的苦难感同身受。
在这种人生际遇和历史背景下,郑畋写下了这首《下直早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他以“莺啼”、“柳摇”的景象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但紧接着以“花径杳”、“月明中”的描写,暗示了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破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