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栖分韵得深字
寂寞空斋里,闲情起暮吟。
路长沙鸟尽,人在翠微深。
远树烟中没,寒花竹外寻。
自嫌名与利,谁识此生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寂静的房间里感到孤单,闲暇时在黄昏时分低声吟唱。
沿着长满杂草的小路前行,人在绿色的深处隐去身影。
远处的树木消失在烟雾之中,寒冷的鲜花隐藏在竹林之外。
我厌恶名和利,有谁了解我这一生的心愿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岩栖:在山野石洞中隐居。这里指诗人所在的地理位置。
2. 分韵:诗人们在一起写诗时,将一套完整的诗韵分配给每人独用,以赋诗唱和。
3. 得深字:得到“深”这个韵脚。
4. 寂寞:寂静无声,形容环境空旷安静。
5. 空斋:无人的屋子或禅院。
6. 情:闲散的思绪。
7. 起:引发,引起。
8. 暮吟:傍晚时分诗人的吟唱。
9. 沙鸟:沙鸥,水鸟的一种,常生活在沙滩或水边。
10. 尽:消失。
11. 翠微:青翠的山色。
12. 远树:远处的树木。
13. 烟中没:在烟雾弥漫中隐匿不见。
14. 寒花:寒冷的秋季开放的花朵。
15. 竹外寻:在竹林外寻找。
16. 自嫌:自己嫌弃。
17. 名与利:名声和利益。
18. 谁识:有谁知道。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五言诗《岩栖分韵得深字》中,作者释斯植以宁静的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沙鸟”、“翠微”、“远树”和“寒花”等景物的描绘,表现出诗人远离尘世纷扰、追求恬静生活的内心世界。在诗歌的第二句“人在翠微深”中,诗人通过“翠微”一词来形容深山幽谷的美景,并在其后加上“深”字,增强了诗句的深度感和层次感,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境。此外,在最后两句“自嫌名与利,谁识此生心”中,诗人借“名与利”之嫌,揭示了世俗社会对个体追求的偏见,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所向往的生活的追求与坚持。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诗人超脱世俗、崇尚自然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岩栖分韵得深字》是宋代诗人释斯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时期,也就是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的诗人在山水田园诗方面的创作尤为突出,其中以苏轼、陆游等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颂。
在创作这首《岩栖分韵得深字》时,释斯植可能正处于一种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于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南宋时期,国家动荡,战争频繁,许多文人墨客选择了归隐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释斯植的作品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强调内心的觉悟,追求精神世界的宁静。这使得释斯植的诗作具有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气质,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同时,禅宗思想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形式,使得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象生动,富有哲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