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踏枝·秋入蛮蕉风半裂
秋入蛮蕉风半裂,狼籍池塘,雨打疏荷折。绕砌蛩声芳草歇,愁肠学尽丁香结。
回首西南看晚月,孤雁来时,塞管声呜咽。历历前欢无处说,关山何日休离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进入蛮荒之地时,风已显得有些疲惫不堪,半开半闭;池塘里一片狼藉,雨水击打着稀疏的荷花,令其弯下了腰。墙角处,蟋蟀的声音此起彼伏,却似乎已经厌倦了这芳草之地。无尽的忧愁仿佛是在学习那些丁香树上的花朵,如何用自己的纠结来表达自己的哀伤。
回头看向遥远的西南方向,月亮已渐渐落下;一只孤独的雁子在黄昏时归来,它的鸣叫声听起来像是忧伤的笛音。曾经的欢乐时光已无从寻觅,而那些曾经的小径和山峰却在无休止地诉说着别离的故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蛮蕉:即芭蕉,泛指热带植物。
2. 狼籍:散乱堆积的样子。
3. 砌:台阶。
4. 蛩:蟋蟀,一种昆虫。
5. 芳草:路边的香草。
6. 丁香结:比喻郁结在心中的忧愁。
7. 回首西南:指回头望向遥远的南方。
8. 塞管:指边塞的笛子。
9. 历历:分明可数。
10. 关山:关隘山川,代指遥远的距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秋日萧瑟的景象,以“蛮蕉风半裂”、“池塘”、“雨打疏荷折”等物象,展现了秋日的凄清和寂静。同时,词人以“蛩声芳草歇”以及“愁肠学尽丁香结”来表达内心的惆怅和哀愁。
下片转向回望故乡的情景,“西南看晚月”展示了一片开阔的景象,而“孤雁来时,塞管声呜咽”则又突显出孤独的氛围。最后两句“历历前欢无处说,关山何日休离别”表现出诗人对过去欢乐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离别的忧虑。整首词情感丰富,文字优美,充分展现了冯延巳的词风特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鹊踏枝·秋入蛮蕉风半裂》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的作品。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公元940年左右,当时冯延巳在南唐担任要职,虽政治地位显赫,但内心却忧国忧民,颇有壮志难酬之感。
在五代十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原地区的战乱频繁,各国诸侯纷争不断,百姓生活困苦。而南唐虽然相对安定,但也受到周边国家的威胁,国家局势并不稳定。在这种背景下,冯延巳作为一名文臣,一方面要为国家治理尽心竭力,另一方面又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感到忧虑。
这首词以“秋入蛮蕉风半裂”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秋天本是丰收的季节,但在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这种景象却让人倍感凄凉。蛮蕉是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在秋风中逐渐凋零,象征着生命的枯萎和时代的没落。冯延巳通过描绘这一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