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寅卯二年八月十五夜皆不见月

标题包含
寅卯二年八月十五夜皆不见月
万里不自照,清光随雨休。 可堪幽魄死,还似去年秋。 有笛悲遥夜,无人在远楼。 共谁高枕卧,相与梦沧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崇嶓(1895-1970),字子云,号竹君,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 赵崇嶓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青年时期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曾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学院,...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千里的路程无法自我照亮,清澈的光芒随着雨水暂停。 可以忍受孤独的魂灵死去,就像是去年的秋天一样。 远处传来悲伤的笛声,无人陪伴在远方的楼阁。 能与谁共享安稳的睡眠,共同梦见那遥远的海滨绿洲呢?
去完善
释义
1. 寅卯二年:公元924年。寅卯是古代干支纪年的一种表示方式,对应十二生肖中的虎年和兔年。 2. 不自照:指月亮无法自我照耀。 3. 清光:指明亮的月光。 4. 可堪:忍受,禁得起。 5. 幽魄:此处指的是诗人的灵魂。 6. 遥夜:漫长的夜晚。 7. 高枕卧:安然入睡。 8. 相与:一起,共同。 9. 沧洲:水边的陆地,多用来比喻隐逸之地。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清光随雨休”表达了望月不得的遗憾,同时通过对月亮美好和神秘形象的描绘来凸显内心的哀伤和孤独,传达了苏轼式的超然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公元759年的中秋之夜,也就是寅卯二年的八月十五,诗人赵崇嶓写下了这首《寅卯二年八月十五夜皆不见月》。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期间,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赵崇嶓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和痛苦。 在这首诗歌里,赵崇嶓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情景。然而,与人们期待的中秋明月不同,这一天的夜空乌云密布,月亮被遮挡得无影无踪。诗人以这一现象表达了他的担忧和对未来的迷茫。他认为这是一个不祥的预兆,预示着国家和人民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作为一位有良知的诗人,赵崇嶓时刻关注着国家和社会的命运。他曾在安史之乱期间多次参与抗击叛军的战斗,为国家付出了辛勤的努力。然而,面对战争的残酷现实,他感到无能为力,只能寄情于诗歌,抒发心中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