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咫尺

标题包含
咫尺
咫尺越山海,其如千里何。 祗应怜命薄,不道赋情多。 坠绾交枝玉,纤围百叠罗。 清宵无限思,枕席起微波。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崇嶓(1895-1970),字子云,号竹君,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 赵崇嶓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青年时期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曾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学院,...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距离虽短却如同跨越千山万水,就像相隔千里一样遥远。 只应感叹命运不佳,却不曾说我的感情有多丰富。 坠落交织在树枝上的玉饰,纤细环绕着百褶罗裙。 漫漫长夜无尽的思念,连枕头和席子都泛起了涟漪。
去完善
释义
1. 咫尺:表示距离很近。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与所思之人之间的距离虽近,但由于种种原因却仿佛相隔遥远。 2. 越:跨过;越过。 3. 山海:指山和海,这里是比喻距离的阻隔。 4. 其如:意思是“那比得上”或“犹如”。 5. 千里:极言距离之远。 6. 祗应:只好,只能。 7. 怜:同情,怜悯。 8. 命薄:命运不好。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感叹自己的命运不佳。 9. 不道:没想到。 10. 赋情:即赋予感情,这里指诗人对所思之人的深厚情感。 11. 坠绾:坠落的花瓣。 12. 交枝:交叉生长的树枝。 13. 玉:形容花朵洁白如玉。 14. 纤围:纤细的花蕾。 15. 百叠罗:层层叠叠的丝罗。 16. 清宵:宁静的夜晚。 17. 无限思:无尽的思念之情。 18. 枕席:枕头和席子,这里指睡觉的地方。 19. 起微波:指诗人在枕席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心中泛起了波澜。
去完善
赏析
《咫尺》一诗借咫尺之距离与千里之遥的对比,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赵崇嶓深远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首联“咫尺越山海,其如千里何”展示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之情。咫尺的距离似乎可以逾越山海,但现实中却如同隔着千里之遥。颔联“祗应怜命薄,不道赋情多”是诗人的自我感慨,感叹命运多舛,生活中赋有的情感无法尽述。颈联“坠绾交枝玉,纤围百叠罗”描绘了诗人身边的美好事物,虽看似美好,却又似交织着无名的惆怅。尾联“清宵无限思,枕席起微波”,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深深思念之情,那份思念犹如夜晚的微风,在枕席之间激起阵阵涟漪。整首诗由物及心,层次分明,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深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咫尺》是南宋诗人赵崇嶓所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渡之后,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正值南宋建立之初,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困苦。 赵崇嶓,生卒年不详,他生活在南宋时期,曾任国子祭酒等职。在这段时间里,他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此外,他还曾参与抗金斗争,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遭受贬谪。 在南宋初期,由于金兵的侵略,国家局势动荡不安。赵崇嶓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他以诗歌为武器,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咫尺》一诗正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诗中以咫尺之遥的距离比喻国家疆土的分崩离析,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